第二十一章 種植糧食的能力

望著姜星火的目光,朱高煦撓了撓大胡子答道:“王朝者,一家一姓之天下,以馭民也,以愚民也。”

“答得對,也不對。”姜星火笑了笑。

聽到這裏,隔壁朱棣扭頭問道:“大師,關於王朝,史書上有什麽說法?”

道衍才學駁雜無所不精,如同人形圖書館一般把典故緣由講了出來。

“字面上講,王朝本是天子視朝之意。《周禮·地官·師氏》記載:居虎門之左,司王朝。東漢大儒鄭玄注: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察王之視朝,若有善道可行者,則當前以詔王。”

道衍看著墻壁上,說道:“當然,姜星火想講的,肯定不是這意思就是了。”

朱棣點了點頭,確實如此。

以他目前對姜星火的了解,像姜星火這種驚世大才,想講的肯定不只是字面意思,必定是一些更為幽微深邃的奧秘。

姜星火慢悠悠地講道:“所謂王朝,史書的最早記錄是夏王朝,大禹治水後傳位給兒子啟,從此往後數千年,大部分時間裏王朝權位皆是父子相傳,也就是所謂的‘家天下’。”

講完這段,姜星火提出了一個問題:“那麽,為何在夏之前,沒有王朝,只有上古時期的諸部落首領?”

短暫地思考過後,朱高煦顯然對這個從未思考過的問題,並沒有馬上得出答案。

姜星火的提問,壓根也沒指望他給出什麽答案,只是以前當老師留下的習慣罷了。

“上古時期,中華大地上的人口沒有那麽多,部落相對獨立,擁有各自的田地互不幹涉。而隨著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人口開始暴增……留意這一點,以後也會講到,農業種植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將對社會形態造成直接影響。”

“我們接著講,人口暴增後,各部落為了供養越來越多的人口,開始拓荒更多的田地,而隨著田地的開拓,部落與部落的地盤開始接觸,最後在利益的驅動下聯合成了不同立場的部落聯盟,這也就有了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

聽到這裏,道衍不禁有些出神。

涿鹿之戰,從根源上講竟是因為種植技術的進步?

道衍的坐姿,開始從隨意放松,不自覺地變得有些挺直了起來。

而朱棣看著道衍坐姿的改變,不由地露出了一絲笑意。

朱棣想到了第一次自己聽姜星火講課時的場景,似乎也是從不屑一顧地隨意坐姿,變得被話語吸引到正襟危坐。

姜星火,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

墻的這邊,朱高煦忍不住插嘴說道:“姜先生,俺似乎明白了,從部落聯盟到王朝是必然的。”

“不錯,你很聰明。”

姜星火微微頷首表揚了學生之後,繼續道:“涿鹿之戰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的部落聯盟不適應了制造力的發展,開始組織成為更加復雜的社會結構,於是,王朝出現了。”

“那請問姜先生,既然部落聯盟組成了王朝,為什麽第一個王朝是由治水有功的禹建立的,而不是涿鹿之戰獲勝的黃帝建立的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我剛才說的‘制造力’的發展。”

怕對方聽不懂,姜星火進一步解釋道:“你可以把‘制造力’暫時理解成‘種植糧食的能力’,是因為在夏朝建立前後的這一時間段,當時的制造力水平達到了,能夠供養大量不事生產的食利階層的水平。”

道衍喃喃自語:“制造力,暫時理解成‘種植糧食的能力’?”

從內心來說,想來以儒釋道無一不通而自傲的道衍,是不會在智謀才學方面,向任何人低頭的。

哪怕對方是什麽當世才子、文壇宗師、一代大儒……都不被道衍放在眼裏。

這是屬於道衍的驕傲,數十年來,也從未被打破。

然而,今天姜星火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道衍對自己有了一絲懷疑。

如果說之前姜星火關於削藩等事情的謀劃,還只是讓道衍認為自己在某個具體謀劃上略遜一籌外,而其他方面則是全面碾壓的話。

那麽現在的這句“制造力,就是種植糧食的能力”,卻讓道衍真正地,第一次在心裏,把姜星火當做了可以與自己來比較的智謀之士。

原因無他,這句話是只有到了道衍這種層次的智者,才能體會到是有多麽的精妙!

微言大義!

墻的另一側,姜星火的講課依舊在繼續:“食利階層,也就是貴族、軍隊、巫師等等,這些人是社會第一次分離出大規模人員不直接從事食物生產、采集工作的階層,也是作為社會分工必然出現的階層,有人負責統治,有人負責保衛、有人負責信仰,才組成了最初的王朝。”

“當然,王朝不是一開始就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這種繼承制的,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先民們也嘗試過禪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