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朱元璋留下的三條救命線

隔壁正在偷聽兩人談話的朱棣,正用手不自覺地撐著桌子,聽到姜星火這句“危言聳聽”的話語時,緊緊地蹙起了眉頭。

和平削藩,供養宗室。

這八個字的削藩策略,是朱棣和道衍翻閱歷代史書,經過謹慎論證得出的,絕對可行的法子。

跟宋太祖一樣,朱棣與道衍的想法是,既要自己的名聲,又要削藩,還得維持大明的穩定。

原因很簡單,就像是姜星火所說的那樣。

首先,無論扯什麽名頭,朱棣本質上都是藩王造反篡奪大位,名聲已經不太好了,朱棣沒有擺爛到底的打算,相反他要的是成為一代英主。

因此,朱棣不可能容忍自己再背上屠戮宗親的惡名,如同南北朝時期的那些暴君一樣,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其次,在洪武朝的休養生息中剛剛恢復一點元氣的北方,已經被殘酷的靖難之役徹底打爛了。

大明開國,徐達大將軍北征的時候,山東淮北水草豐美之地,漢人早已被蒙古權貴逐出家園,耕地也改為了馬場……這只是金元兩朝對北方漢人統治的一個縮影。

從金朝開始,兩河、中原、山東的漢人人口基數便開始銳減,到了元朝更是民生凋敝不堪,甚至許多名城大邑被蒙古人拆的城墻都沒有。

而靖難之役的很多攻城戰,朱棣也獲益於此,大部分在地圖上存在的城池,是既沒有城也沒有池的;當然了,禍兮福所倚,也正是因為除了濟南、德州、真定等軍事重鎮外城池難以據守,靖難雙方才進行了堪稱慘烈的數次大規模野外重兵集團會戰,導致北方人口再次銳減。

而八大塞王,除了他燕王朱棣和被裹挾的寧王,其他的六大塞王,此時作為防禦北元的第一線,手裏加起來依舊握著十幾萬兵力,削藩舉措一個不慎,就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總之,北方已經打成了一片白地,朱棣是絕對不允許諸藩因為對他削藩的不滿,聯合起來再來一次“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的。

而只有用供養宗室的法子才能和平削藩,同時以朝廷武力作為威懾,這樣才能讓諸藩乖乖聽話,不敢輕舉妄動。

否則大明,必須得付出血淋漓的代價!

可是現在看來,姜星火一介書生,居然有點瞧不起朱棣和道衍所作謀劃的意思?

甚至說出了,和平削藩會讓大明國運短一截的話!

這是何等荒唐?

難不成姜星火還能比他這個親手打天下的九五之尊,比道衍這個玩弄了數十年陰謀陽謀的權謀大師,還要厲害?

紀綱自然不知朱棣的內心想法,但見朱棣面色不虞眉頭緊蹙,紀綱趕緊跪伏下去,戰戰兢兢地說道:“陛下,這姜星火乃妖言惑眾之輩,他滿嘴胡說八道,您別相信他。”

朱棣卻擺手制止了紀綱,擡手走到書桌旁,沉聲說道:“聽他繼續細說,朕倒是想聽聽,這姜星火憑什麽敢說和平削藩,能讓大明國運短一截。”

“如果他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紀綱連忙應道:“微臣明白!”

老歪脖子樹下躺著的姜星火,根本不知道到朱棣已經動了殺心。

【不主動求死】,還有讓人殺的機會?太好了!

如果他知道的話,那也只會說——“求求你了,快幫忙砍死我吧!”

姜星火仍然在“躺躺而談”,指點江山。

“先講講第一點後遺症,你既然曾經在五軍都督府任職,那大明的堪輿圖你應該看過吧?”

朱高煦點了點頭,雖然他自述的南軍將領經歷都是偽造的,但大明堪輿圖這東西,他可比五軍都督那幫酒囊飯袋熟悉多了。

“那你有沒有發現,大明藩王的封地分布有什麽規律?”

朱高煦沉思片刻,撚了撚須,不確定地答道:“北多南少?”

“非止如此。”

姜星火隨手在地面的沙土上畫了三條線,側目指道。

“第一條線,長城防線。你對這些熟,你告訴我,長城防線在太祖高皇帝駕崩的時候,分布了那些藩王,共計多少個?”

朱高煦仔細端詳著沙盤,說道:“姜先生……諸藩封地相連,按長城沿線一字排開,從西到東應該是肅王、慶王、晉王、代王、谷王、燕王、寧王、遼王,共八個藩王。”

“姜先生,俺明白了!”

朱高煦恍然大悟,看著沙土上的第二條線說道:“第二條線就是黃河防線對不對?”

見姜星火微微頷首,朱高煦自顧自地說道:“黃河防線,分布了秦王、周王、魯王、齊王,共四個藩王;長江防線,則是在上遊和中遊分布著蜀王、湘王、楚王,共三個藩王。”

“你是帶兵上過戰場,定是知兵的,那我們今日紙上談兵一番。”姜星火慢悠悠地假設著,“如果你是北元,大明的都城在南京,你想要重返中原消滅大明,你有什麽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