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文武並行

對於趙頊的抱怨,張斐是還有些不太理解。

殊不知,工商無大事,文人無小事。

商人就是再怎麽樣,再大的事,統治者也都可以置之不理,不就是一個商販麽。

但文人一旦計較起來,那就是再小的事,特麽也是大事,趙頊也非常害怕,趕緊給補上,不然的話,這會出事情的。

這任務自然也是落到張斐頭上。

因為趙頊也不知道這到底該怎麽去弄。

但是,理論知識和實際發明,在律法上面,還是有區別的,尤其是之前已經頒布版權法,此法都已經寫入《臨時法》中。

要無此法,晏幾道怎麽可能憑借故事,為邸報院賺那麽多錢,就是因為在很多地方,大家都不敢用盜版。

如果再將文人的文章用於激勵法,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只能是用獎勵的方式來體現。

張斐就建議趙頊,咱們創造一個大獎,來忽悠,哦不,來安撫這些文人。

而且,得制造噱頭。

在治國方面的學術文章,取名為孟子獎。

用古聖人之名,來命名此大獎,這夠噱頭吧。

之所以不用孔子,那是因為孔子地位太高,張斐有些不太敢用,而孟子則是在宋朝期間,這地位才開始大幅度上升,也深得宋朝文人的推崇,無論是司馬光,還是王安石,都比較推崇孟子。

因為孟子的思想,是能夠有效緩解宋朝當下的社會矛盾,同時孟子強調的君臣關系,也是非常符合共治天下的思想。

在孟子的思想中,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馬,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仇人。

是一個雙向關系,宋朝很多大臣,都是這麽認為,君主看我不爽,我也不哄著你,老子回鄉務農去,誰還離不開誰呢。

這孟子有廟奉祀就是始於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

但現在還沒有神化,用孟子來命名,既不會冒犯,又能增加分量。

既然有文人獎,武人自然也不能落下,不然的話,可能又會出事,關鍵現在趙頊非常重視軍事發展。

於是,在軍事方面的學術文章,設太公獎。

這太公就是姜太公。

由諸閣學士共同來評估。

五年評估一次。

然後由皇帝親自下旨獎賞——獎金為一萬貫。

總之,是牌面給足。

這消息一經傳出,頓時引爆文壇。

文人們是欣喜若狂啊!

孟子獎。

聽聽這名字……!

不得了啊!

而且是諸閣大學士來進行評估。

這專業性。

況且五年才選一次,科舉才三年,可見這分量之重。

如此種種加成,此獎一出,立刻成為文人的最高榮譽殿堂。

皇帝?

就算不是皇帝親自下旨,也不打緊,皇帝懂個雞兒,他就是一個頒獎的吉祥物。

對此,文人都表示非常滿意。

這裏面有一個因素,就是國子監的崛起,導致科舉正在漸漸弱化,而且科舉只是涉及到年輕學子,不是所有文人。

文人始終沒有一個華山論劍,可以爭天下第一的舞台。

雖說文無第一,但是文人們又特別愛爭高下,尤其是宋朝的文人們非常好這一口,因為政治環境比較寬容,王安石、蘇軾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是天天寫文章,評論時事,批評宰相。

此獎來得真是恰到好處。

再沒有人抱怨什麽激勵法。

文人們都在蠢蠢欲動,將此獎設為自己的終極目標。

而此獎剛剛成立不久,便宣布了第一批獲獎者,這個其實是趙頊欽定的,也就是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雙子星。

諸閣學士對此也沒有怎麽去反駁,到底過去十年,朝廷就是他們的二人轉,當下的政治格局,也是他們二人奠定的。

這都是無可爭議的。

但獲獎的可是作品,而不是人,是針對他們當初發表在名士報上的兩篇文章。

一篇就是王安石針對他新政理念發表的文章,主要理念就是,富其家者資之國,富其國者資之天下,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

不管王安石當時到底是怎麽想的,但這與當即國家發展的趨勢,幾乎是一樣的。

另一篇則是關於司馬光針對公檢法發表的文章。

公檢法的成功,就更加是沒有爭議。

絕對是名副其實。

趙頊對此也是相當滿意。

但結果這消息一出,這二人立刻被罵成狗。

你們也配?

這就是文人。

文無第一。

他們例舉文彥博、歐陽修、富弼等人的文章,你們看看呀,這不比那兩篇文章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