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第3/3頁)

至於葑田,老師講到這裏的時候,都忍不住面露驚嘆。

因為所謂的葑田,也叫架田。

它是一種以木縛為田坵,使其浮在水面上,可以按需移動起來的農田。(4)

對此,很多考據黨還去仔細查閱各種資料,想弄清楚這些農業知識還有超前的經濟學知識,那位韓公到底是天生自己就悟出來的,還是因為在流放至安南或是柏州外放時歷練出來的,又或是被人點撥教授的。

實在是他所實施起來的這一切,太過讓人震驚了。

若說經濟知識這塊,還能說是悟性。可農業這塊,說實話,如果沒有親身實踐或是被人教授,一個前面十幾年只讀聖賢書的世家子弟,又是如何知曉的?

於是越考究下去,便越是讓人對韓徹曾經的經歷感到好奇。

只是這麽多年的探索研究下來,依舊未能得到什麽實質性的答案。但不管怎麽樣,都不影響在古代的那些改革家裏面,韓徹絕對能占據到前列,受後世之人所欽佩敬仰。

注1:出自《乾隆湖州府志》記載:永樂年間,棉花“遂遍於天下,其利殆百倍於絲、枲(即麻),自此而天下務蠶者日漸以少”

注2:出自《康熙松江府志》記載:“農暇之時,(松江)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

注3:出自《中國通史》:“圩田--又叫圍田。在低窪田地周圍築圍,圍外蓄水。

注4:出自宋 陳旉《農書》卷上:“若深水藪澤,則有葑田,以木縛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其木架田丘,隨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