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查資料(第2/3頁)

有人認為,編劇最重要的是想象力,但在林濟看來,邏輯更重要,比如他寫創業的劇本,要有基礎的邏輯在,還要有一個支撐故事發展的背景,這樣觀眾才能有代入感。

馬鑫也開始忙了。

林濟寫《靜梧傳》的時候他忙過一陣,《靜梧傳》播出期間他倒是挺輕松的,還帶薪出去玩了幾趟。

《靜梧傳》收視率高,林濟獎金發得十分大方,衛視送他的禮品,有一半分給了馬鑫。

他看林濟的眼神像在看一座金山。

這樣的老板到哪裏去找?

現在馬鑫不管是和衛視打交道,還是和劇組打交道,對方待他都相當客氣,尤其前段時間他跑了一趟青藍衛視,對方的熱情他根本招架不住。

放在以前,二線衛視尚且態度傲慢,更不必說青藍衛視這種一線衛視。

林濟新劇本要查的資料有很多,範圍很廣,他不僅要書籍、影像資料,還要一些企業的發展歷程的資料,這些內容網上大多搜不到,用林濟的名義對方未必會給,馬鑫除了去企業拜訪外,也會積極用上大江衛視的資源。

事實上,這些企業的態度算不上熱情,因為他們的產品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衛視幫忙打廣告也沒用,電視觀眾基本不是這些企業的消費群體。

林濟只得再和大江衛視聯系:“你們的劇,能賣到中東嗎?”

大江衛視:“……”

這個問題有點為難。

在國內市場,大江衛視是公認的衛視老大,收視率吊打一眾小弟們,可到了海外市場,大江衛視還真打不過青藍衛視,青藍衛視一年能有7、8部劇出海,《後宮》賣得就不錯,大江衛視這邊還看過新聞,說海外網友對劇中的麝香毒箭木很感興趣,並好奇古代的妃子們是不是真的用這種方法害人。

大江衛視只能承諾,他們接下來會繼續努力,爭取開拓各國市場。

總而言之,林濟最終還是要到了不少資料,加上科研院所那邊會和重工企業合作,一些已突破壁壘的項目論文相對充足,真正動筆時,林濟發現,劇本並沒有他想象中那麽難寫。

在氣溫最低的1月,林濟開始了新劇本的創作。

他把已有的資料分門別類,列好清單,日常工作是從這些資料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事關專業知識,許多方面林濟其實也不太懂,這個時候他就想辦法找專家問。

他可以很坦白地說一句,當初查《百歸記》和《後宮》劇本所需要的資料時,他覺得自己能在古文學領域有所建樹,現在不同,他改行了,他感覺自己可以去研究數控機床了——他裝的。

——他其實還是沒弄懂人家的技術原理。

他不懂沒關系,專家懂就行,等到新劇開拍了,他說什麽也得薅幾個專家過去。

林濟沒料到的是,他創作期間只找了大江衛視和重工業領域的專家,也和科研院所、大學聯系過,可劇本剛寫了開頭,他居然被工業部門主動聯系了。

對方找林濟的想法很簡單——他認真寫劇本就行,技術上的問題,只要不涉及行業秘密和不能被透露的信息,工業部門會全力提供幫助。

若非林濟找的專家在行業內頗有名氣,專家和領導聊過這事,工業部門還真不知道大江衛視計劃拍這部劇。

如果林濟這劇本只是批個重工業的殼子寫談戀愛,或者寫狗血商戰,工業部門自然不會理會,可他們從大江衛視和專家那邊得出的信息是,林濟打算寫一個紮紮實實的劇本出來。

要說重工業攻堅克難突破技術壁壘的故事,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這其中有國企的作用,也有林濟創作的主角發揮的作用。

準確地說,林濟要寫的並非某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所代表的一個群體。

只是在電視劇市場上,這個群體常常被忽略,對觀眾而言,“技術”這個詞也常常是陌生的。

工業部門自己宣傳的時候,愛用的也是“創新”、“打破瓶頸”這類詞,但從觀眾的角度看,這類詞是無法被量化的。

《後宮》可以寫死了多少人,整整80集,足夠觀眾們數出多少人成為了宮鬥的犧牲品,而技術上的突破卻很難用文字表達清楚,他們做了什麽,永遠是同行業的專家和從業者更為了解。

林濟發現,在不知不覺中,他的新劇本規格似乎略有提升。

創作之前他沒有太大壓力,反正沒人給他定Kpi,可寫著寫著他發現,他聯系的專家們對這部劇的期待甚至超過了當初宣傳部門對《百歸記》的期待。

對此,專家們表示:“他們無所謂的,他們主導的劇太多了,名著他們也拍,任務劇一年就有好幾部,我們呢?根本沒人理。”

專家們的怨氣林濟這個外人都能體會得到,換句話說,這個劇本如果寫不好的話,他會辜負很多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