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聽說沒有, 人工智能組的王工昨天跟老婆吵起來了?”

“為什麽?”

“昨天是他老婆生日,他說要給老婆下長壽面, 結果用涼水下面!”

“涼水下面怎麽了?”

“你下過面條嗎?”

“沒有。”

故事的主角某王姓工程師還在一臉郁悶, 昨天本來說帶媳婦兒出去吃頓好的,結果昨天突然有個重要數據需要盯,等這事弄完, 趕回家已經很晚了。

回家, 他的妻子也沒要求什麽,他積極主動要給下一碗長壽面,好歹是那麽個意思。

結果下成了一坨面湯。

兩人就這麽吵了起來,王工很委屈, 心想:“我工作這麽忙,還惦記著你的生日, 我這麽在乎你, 你就因為我下面下得不好, 就這麽嫌棄我, 以後等我老了,走不動了,你豈不是要更嫌棄我?”

王工的媳婦兒更委屈, 心想“:“下面條要用開水你不知道嗎?你不知道不能先查查?你工作之前什麽準備工作都不做的嗎?你工作這麽好, 說明你不是不會用心,那就是我不配讓你用心?”

於是, 一面煮成了糊糊的面,成了導火索, 好好的生日過得硝煙四起, 王工在沙發上對付了一夜。

在辦公室, 他向大家講訴昨天的事情, 大家都在嘲笑他,這麽大的人不會下面條。

“我是不會下面條,我是家裏最小的一個,上面三個姐姐,從來就沒做過飯。我連廚房都沒怎麽進過,就聽我媽讓我姐「燒水煮面」。我就把面和水一起放在鍋裏煮,誰知道就這樣了。”

王工還在努力向別人解釋,自己郁悶的不是煮壞了面條,而是老婆嫌棄他,不寬容。

“她應該是在意,你為什麽下面條之前沒查查菜譜吧?”安夏的聲音突然冒出來,嚇了他一跳。

王工扯扯嘴角:“我也沒想到下個面條也要查菜譜啊。要是我做個油燜大蝦,那肯定查。”

“只能說,下面條不在你的常識範圍之內。”安夏安慰道。

她在一次火車旅行的時候,跟一個陜西老漢聊天,那老漢也是一臉的嫌棄:“噫,現在的女娃子,十四歲了,連面條都不會擀。”

安夏都沒好意思說話,她都二十四了,也不會擀面條,甚至連擀餃子皮都不會。

大家的常識範圍圈層不一樣。

就好像對於王工來說,也許整數是1024才是他的常識吧。

安夏猜到王工的媳婦兒生氣,不是因為面條不好吃,而是不肯為她用心。

王工還覺得——“怎麽可能?下個面條,就能上升到這個高度?”

安夏勸他回去說清楚:“怎麽就不能上升到這個高度了,開水下面條都不在你的常識裏,你哪來的自信猜你媳婦在想什麽。

不信你就回家直接問,長了嘴,除了吃飯,還要溝通。工作的時候知道溝通,怎麽跟媳婦兒反倒不能說清楚了?”

“你再給她舉幾個例子,說感覺很常識的小事,其實翻車的事件。她就會明白的。”

“比如?”王工大腦一團混亂。

“比如,打蟑螂?把蟑螂打裂開,蟑螂肚子裏的小蟑螂反倒全跑出來了。”

“噫……安總,你這例子舉得人毛骨悚然。”

“你就說是不是有道理。”

第二天,王工的情緒肉眼可見的好了起來。

然後,他充滿了鬥志,想要做一個人工智能電鍋。

夢想特別偉大:冰箱與電鍋合體。

不同的冰格定好時間,到了時間,冰箱門自動打開,食材掉下去。

機器根據設定好的程序,自動往裏加調料。

自己煮夠時間,自動斷電。

會做菜的同事琢磨了一下:“聽起來,只能做燉菜,做不了炒菜。炒豆芽和炒蘆蒿那種幾十秒鐘就要起鍋的菜都不能用。”

“能燉菜和做湯也不錯,老張喜歡的老火靚湯,不也得燉好長時間。”

說幹就幹。

連安夏也積極地參與進來,她建議王工可以參考牡丹廠自動配棉機的思路。

“米不一樣,用的水量也不一樣。正好跟配棉方案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工為了這句話,又去找農大借了可以檢測大米含水量的儀器,琢磨出不同含水量的米的最佳配水量。

這位理科生不關心什麽東北的黑土,天津的小站,江南的香米,海南的三季稻……一切以數據說話。

也算是理科生的浪漫。

很快,他做出了一個雛形,自己很不滿意:“這不能算人工智能,只能算定時裝置。”

他把設備搬到整個公司有動火資質的食堂層,閑著的食堂師傅們都圍了過來,大廚背著雙手:“哎呀,這個做出來,我們是不是都要沒工作了?”

王工的內心非常自信,認為設備取代人工是肯定的。

就是沒敢說,怕被打。

兩米高的設備,一米五是冰箱,五十厘米是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