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比賽最後時刻,評委打分(第2/3頁)

當時柴可夫斯基剛剛度過婚姻問題引起的精神危機,梅克夫人給予了他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結交了一些新的朋友,住在瑞士療養,心情恢復得很好。

柴可夫斯基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創作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創作過程很順利,全部作品完成只用了20多天。

不過,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成名之路,並不像創作這麽順利。

柴可夫斯基創作完成《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後,首先將樂譜交給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授利奧波得·奧爾。

然而,利奧波得·奧爾在看過樂譜之後,給出了“無法演奏”的技術性鑒定。

小提琴因為其獨特的發聲方式,並不是所有的樂譜都能演奏。

這一點和鋼琴不同。

鋼琴演奏,只要手指夠用,可以同時按下多個琴鍵。

就算是一個人的手指不夠用,也可以兩個人四手聯彈,再不行,三個人也未嘗不可。

小提琴就不一樣了,就只有一把琴弓,琴弓的馬尾搭在哪根琴弦上,就發出哪個音。

一旦出現跳躍幅度很大的樂譜,小提琴就很難演奏出來。

因此,柴可夫斯基創作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後,得到的評價是“無法演奏”。

後來,一位在維也納的俄國小提琴家布羅茲基拿到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1881年12月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了這部作品。

這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首演,但首演基本上以失敗告終。

不僅如此,這部作品也遭到了維也納音樂界的指責與攻擊,言辭最激烈的是維也納批評家漢斯立克,他認為這部作品中有過多的民間色彩,而且過於熱烈的節奏也不合維也納音樂傳統的規範。

音樂家布羅茲並沒有因為批評而停止演出這部作品,仍在各地堅持演出,最終使這部作品獲得成功。

為了表示感謝,柴可夫斯基把這部作品獻給了他。

這首協奏曲,在最開始的時候,是被認定為“無法演奏”的。

可見,《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難度有多大。

其中,第三樂章又是整部作品裏,難度相對較大的部分。

陸湘兒在舞台上盡情的揮灑汗水,將這段樂曲演奏到極致,將最好狀態的演奏技術展現出來。

方醒安靜的聽著每一個音,臉上漸漸露出了笑容。

就是這個狀態。

只要保持這個狀態,就算成功了。

至於最終得分,那得看大賽評委的主觀感受。

在方醒看來,這已經是陸湘兒的最佳狀態。

最後一個琴音落下。

陸湘兒停下演奏,向觀眾席和評委席略微躬身,然後深吸一口氣,休息片刻,調整狀態,準備第二首參賽曲目。

第二首參賽曲目自然就是《梁祝》。

這首曲子,陸湘兒已經練成了肌肉記憶。

因為她愛這首曲子。

她最大的願望,就是用這首曲子,在國際賽場上拿獎。

因為這樣拿到的獎杯,不止屬於她一個人,而是屬於兩個人的。

這才是她堅持要用《梁祝》參賽的原因。

演奏開始,先是交響樂團的弦樂組演奏,鋪墊樂曲的起承轉合。

隨後,主樂器小提琴加入。

旋律輕快、靈動,仿佛在講述兩位少年少女相識相知的故事。

時而有鳥兒鳴叫,時而有泉水叮咚。

仿佛是兩位主人公在踏青嬉戲,感情越來越好。

等到,小提琴開始獨奏。

那婉約風格的琴聲,仿佛在講述一位懵懂少女的心事。

這種氣質婉約的音樂風格,和其他世界名曲完全不同,展現出了東方的文化底蘊。

評審席上。

年過六旬的蘇馬羅科夫面帶笑意,閉眼傾聽著樂曲。

他非常喜歡這首曲子,為此還寫信去討要CD。

一個星期前,他就收到了CD,以及陸湘兒寫的感謝信。

他每天都要聽一遍《梁祝》,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而且,聽CD的感受,和聽現場演奏,聽感完全是兩種體驗。

所以,他對今天的比賽,非常的滿意。

旁邊的其他評委,都是音樂圈的音樂家,都聽過蘇馬羅科夫寫信討要CD的事情。

有人覺得這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也有人覺得,這事有點丟臉。

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家,竟然去像一個年輕樂手討要CD,而且是千裏迢迢的寫信討要,簡直自降身價。

蘇馬羅科夫可不這麽覺得,他已經到了想怎麽活就怎麽活的年紀,只要喜歡,種花種草修籬笆,他都自己幹。

他覺得《梁祝》這首樂曲好,但是買不到CD,那就寫信去要。

這是音樂家之間的友誼,沒有丟臉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