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大捷(第2/3頁)

摸著那新犁都不舍得走,上邊別說泥點子,連水跡都快被他們摸幹了。

陳有田這有木匠手藝的更是了,問桑蘿:“阿蘿,明天往衙門送,我今晚可以自己在家先做木頭部分的吧?搶先一步,明兒就把舊犁的刀頭卸下來送去鐵匠鋪改新刀頭去。”

明天之後,想也知道鐵匠鋪會有多忙了。

桑蘿笑道:“琢磨出來本就是給大夥兒用的,有田叔你隨意。”

沈家熱鬧了許久,關於第二日該怎麽獻犁,你說一句,我出一招。

周村正說:“明兒咱得擡副擔,再敲個鑼,正好衙門給每個村都發了一面鑼,明天我來敲鑼。”

“一副擔不夠。”施二郎道:“兩副,咱得把新犁舊犁一起帶上才好比較吧,你說刺史大人那樣的人物,他能認得舊犁是啥樣?”

“這個在理。”一幫人連連點頭,周村正道:“明兒一早,都早點起,弄兩副木杠能擡的擔,四個青壯擡著,這就夠排場了。”

一想那場景,大夥兒都笑起來,盧婆子說:“新犁上得系個紅布吧?喜慶。”

許老太太就笑著接話:“用紅綢,我那兒有,明兒我就帶來。”

這又是擡擔,又是系紅綢又是敲鑼的,陳老漢心裏有點兒打鼓:“太張揚了吧?”

許掌櫃忙止住他:“不張揚,叔,這怎麽叫張揚?當著這個時間,趕得這樣巧,這是給朝廷添喜,給聖上舒心,給刺史大人添功績,給百姓揚福祉的好事,就得熱鬧喜慶的辦。”

魏清和也笑著說是,道:“這也是官府和聖上都樂見的。”

大齊剛把陳國打下,這時就有百姓獻新犁為賀,這說明什麽?說明聖上得民心,得天助!筆鋒子厲害些的能把天道都寫在今上身後。

商量完這些,甘氏說:“咱莊子裏明兒能去的都一起去,不過,咱得列個隊吧?”

又開始商量著明兒怎麽列隊,不用說,桑蘿是要讓走前邊的,夫妻一體,沈烈可以陪在旁邊,周村正敲鑼,就站另一邊。

隊頭、隊中、隊尾,叭啦叭啦一通商量,就差來個現場演示了,好不熱鬧。

桑蘿也知道他們說的都對,不管是皇帝還是曾刺史,這時候都會樂見百姓弄出些順應天道的事來的,也跟著瞧得熱鬧。直到陳婆子提出還得有個詞兒,不能明兒就敲個鑼,幹巴巴往城裏走啊?顯著傻。

然後一幫子人一通商量,說是這詞兒要能雅俗共賞,百姓聽得懂,官家聽著也不寒磣

經過多番潤色,最後是定了下來,只打頭那一句大興莊桑氏把桑蘿生生給驚住了,火速叫停!

“別啊,後邊都挺好,前頭那一句改掉,咱重點是犁和為朝廷賀,帶出歙州城就行了,不用帶我在裏邊,至少不能這麽一路喊過去。”

從大興莊門口一路這麽敲鑼披紅的喊到城裏,桑蘿腳趾開始摳地了:“其實我走在最前頭,又是由我去獻,誰都知道是我,不用喊我名字。”

這話桑蘿真沒誇張,州城口最近的位置落戶的基本是他們那一片山裏出來的,她或許認不全那些人,但那些人還真的大部分都識得她。

魏令貞、秦芳娘、甘氏和施二郎媳婦這些人聽桑蘿急急叫停,笑得不行。

陳婆子也笑:“是,路上不用喊阿蘿名字,咱這一片少有不認得阿蘿的,等到衙門裏再說不遲。”

武定四年的第一個團圓夜,大興莊就是在這樣火熱的氛圍裏過的。

翌日一早,沈烈讓沈安跟王雲崢幾人先去學裏,幫著他給先生告了個假,言明會稍晚點進州學,原因他會親自向學正解釋。

卯時初各家就準備了起來,等犯時末一到,沈家的兩副犁,一副舊式直轅犁,一副新做的曲轅犁,就被周大郎他們一行人規規整整捆在了兩副竹擔子上,新犁上披紅綢紮紅花,好不喜慶。

一幫子人擡好犁、列好隊就往莊外去了,孩子們興奮得奔前跑後,把個一早來上工的趙大和趙四直看傻了眼。

桑蘿站在隊首,看著這陣勢自己都想捂一捂臉。

不過她也清楚,這不只是最快最妥當最能確保歙州百姓能第一時間看到曲轅犁的法子,也是最能幫那位曾刺史政績上添一筆彩的辦法。

你好我好大家好,行吧,她只當讀書時校運會上扛旗領隊繞操場一圈了。

……

繼正月十五傍晚差吏各處報信的朝廷大捷,武定四年正月十六,熟悉的銅鑼聲響了起來,第一聲鑼響便是在大興莊門口。

“歙州鄉民,感聖上恩德,改直轅為曲轅,做出耕田更省力、更靈便的新犁來了!”

“適逢朝廷大捷,天下一統,獻犁於州署衙門,獻犁於朝廷,為聖上、為朝廷、為百姓長安賀!”

一聲鑼響,一聲高喝,周村正高喊一聲,大興莊青壯也跟著齊聲念一聲,也不刻意停留,直往歙州城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