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贏得假(第2/3頁)

所以他在猶豫,是不是該留下來,還是就這樣撤走,趙王來的太快了,許多布置沒有用,趙王的軍隊便一路收復失地過來了。

他其實是有和趙國打一打的想法的,畢竟趙國的兵力已經那麽分散了,經過訓練,他手裏有不少新增的軍隊。

就這樣放棄,他不甘心,而且得到的消息是,這些精銳是趙王和世家各出一半,實際並沒有調動到趙國的邊防軍。

因此壓力給到何衡是很大的,就這樣被逼退,意味著趙國取得重大的勝利,他們沒有起到讓趙國傷筋動骨的作用,只是給了趙國一些表面傷。

趙王一路征戰而來,人員損失不少,還是有一萬五千人,何衡他收編了一路路的匪軍,起義軍,現在已經有五六萬人了。

帶著這些軍隊回家,這些士兵也會有怨氣,畢竟很多就是趙國人,夏國打著征伐暴政的名義出兵,他們才願意歸降的。

這樣一路沒什麽大沖突就退了,這下趙國百姓如何看待夏國呢,夏國之後還有在趙國這樣一呼萬應的威望嗎?

趙國打的太快,也導致許多軍隊來不及撤退,現在南北兩軍,都還沒撤離,被趙國兩路分軍死死咬住。

“假裝要發起兩場大的戰役,對趙國的兩路分軍也消耗的也差不多了,讓訓練的軍隊試著決戰的模樣,同時把消息放出去,用天策軍的軍馬做掩護,顯示我們去了兩邊的戰場,讓趙王繼續分兵,剩下的我們就正面做一場。”

趙國和夏國最大的一個關隘,是太行山余脈的太雲關,易守難攻,但是溝通南北的馳道是在太雲城,一片坦途,趙國本就是平原國家,沒有什麽險要。

守住太雲城,那麽可以繼續和趙國耗,繼續策應南北的軍隊,讓他們有個退路,守不住退守太雲關,就等於放棄襲擾趙國。

下定決心,還是要打一打,一仗未打的潰逃太丟人了,而且他也是順應士兵的情緒,這些士兵多想打趙國的軍隊,想著把趙國的軍隊打走,這片土地就是夏王的了,他們就可以過安居樂業的好生活了。

一邊是士兵強烈要求作戰,一邊是退無可退的關隘,何衡再三思考決定一戰,留守一兩萬人守太雲關,其他人他決定拿來打一場大仗。

紀朝留下的馳道,讓軍隊的行進速度何止快了一倍,趙國是對馳道維護最好的國家,何衡本來想再拖幾個月,看來是拖不了。

趙國順著馳道而來的大型攻城器械面前,城墻毫無意義,最多借山勢,地勢去守,盡量去消耗趙軍的實力。

山勢地勢,都不起作用,只能是平原對壘,也何衡已經知道必敗無疑,所以他把四千多的天策軍交給羅嶽成,暗自交代,打不過就撤,給夏國保存力量。

不是兩千,是四千,打了大半年仗,最近又補了兩千的天策軍,本來有些士兵都是提前訓練的,就差武器裝備,趙國誤判了,不過依舊是八千對四千,老牌對新軍,優勢巨大。

僅僅只有這樣一個有利條件,何衡他想著自己五萬人總是能磨掉趙國四千人精銳鐵騎,這樣就有贏的希望,雖然希望渺茫,說是一線生機都算是多的。

平原決戰,是方便這些鐵騎逃走,何衡已經萌生死志,遺書都交給了羅嶽成,讓莊詢照顧妻子兒女,他是有情義的人,這次決戰的他肩負的是當初他決策分出去的南北兩軍,這五萬將士。

是他預錯了,造成兩路軍沒有足夠時間撤退,他沒想到大型攻城器械的存在,造成城池丟失的速度遠超他想象,總而言之一句話,低估了趙國的國力。

造成如此大的失誤,沒有及時撤退,他也沒什麽臉面躲在後方,對方皇帝都禦駕親征了,他也要居中指揮,這是他對夏國,對留在趙國境內將士的一個交代。

何衡他迷惑趙國的方式沒有作用,因為趙王信心足,夏國的兩千軍去支持北方他也無所畏懼,兩路軍隊五千的精銳會怕你區區兩千人?

就算雙方一比一戰鬥力相同,每個隊伍的人數都占有優勢,吃掉面前的部隊,可以慢慢料理存在趙國境內的夏軍,他擔心什麽,擔心那些農民叛亂的土雞瓦狗?

不擔心,一路進軍,都是凱歌,都要打到邊境了,他擔心什麽,但是沒有繼續分兵卻也造成了一個誤判。

覺得夏國這些人是準備負隅頑抗,因為趙王的率領的部隊馬上要切斷趙國和夏國的關隘了,這些軍隊不僅不走,還在趙國呆著,是為了繼續消耗趙國的力量。

他不是沒有探查到何衡糾集了五六萬人,五六萬人只是一些農民軍他又害怕什麽呢。

到了這個時候,趙王也沒有被大臣們歌功頌德所謂文治武功的洗腦,他為這決定性的一戰準備了很多,探查的崗哨,三軍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