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第2/3頁)

洛陽人才輩出,也並非沒有遠見卓識的相公們,敢於出城一戰。

可皇帝恰好出巡揚州避暑,留太子監國,太子是個只懂得聲色犬馬的草包,既沒有他阿耶年輕時的英武,也沒有他阿娘的殺伐決斷,匆忙之下,竟然命人匆忙逃命,留下洛陽這個千年古都,門戶大開,任胡人蹂躪。

胡人在洛陽搜刮出的金銀財寶以車載,車轍經過的土地都能留下深深印記,車隊數日不絕,城內的百姓一日比一日少,女子被擄掠做了兩腳羊,男子充當奴隸,老弱則被殺光。

搜刮完洛陽後,他們將這座宏偉輝煌,出過無數聖人英豪的古都付之一炬,大火燒了七天七夜都沒能燒完。

崔舒若確實提醒了,魏成淮也信了,他如實稟明定北王,但如崔舒若之前所言,定北王身為前朝臣子沒什麽忠心,巴不得天下亂了。

所以等到胡人在洛陽劫掠,定北王才率領軍隊姍姍來遲,前去救太子一行人。

至於還在洛陽的胡人,太子還是擔憂自己的性命,非要令定北王將自己先送到最近且有天險的益州。

如此一來,等同徹底放棄了洛陽的百姓。

漢人千年江山,頭一次叫胡人如此蹂躪,王氣盡失,風骨不再。

消息傳到並州的時候,崔舒若提出的繡坊已經在齊國公的大力支持下開的井井有條了。

齊國公聽聞此事,最先是扼腕嘆息,隨之而來的卻是狂喜。

太子無德,皇帝老邁,自己的機會是不是就要來了!還有崔舒若,她的到來,不僅有了能不斷生錢財的繡坊,緊接著就帶來中原失守的亂世訊息。

這叫齊國公如何不心生火熱!

齊國公是通過安插在洛陽的探子輾轉知道此事,而並州的百姓沒過幾日也都知曉了。

國都被胡人劫掠燒毀,此乃大事,凡為漢人,不論貧賤,憂國之心不變!

不僅是並州,洛陽淪陷的消息猶如長了翅膀,傳進各州郡,有士子和老邁者終日哀慟,哭聲不絕於耳。

甚至有人跪地質問蒼天,可是要毀了漢人生路?

在這樣一片哀悼的氛圍裏,上天並沒有垂憐百姓,幹旱、洪水、蝗災,不斷湧現,似乎側面印證了流傳在百姓間的童謠。

無日德,花終落。

照歸來,芳華顯。

晉朝是皇帝從自己親外孫那搶來的,他上位以後,先是假意仁德厚待前朝皇室,可後來坐穩了皇位,便把連同親外孫在內的宗室悉數賜死,不符合二王三恪的仁義禮制,所以是無日德,至於花終落,皇帝名諱帶一個瓊字,瓊為花名,意思是晉朝無德,現在的皇帝終會死去,一切回歸正軌。

至於後半句嘛,眾說紛紜,為此皇帝杯弓蛇影殺了不少人。

齊國公卻覺得自己姓趙,說不準後半句便應在自己身上呢?

崔舒若可不知道齊國公的心思轉變,她正一心沉迷在繡坊的事上。

齊國公大手一揮,單獨關押工匠造出了許多崔舒若圖紙上的織布機,而竇夫人則將城外的莊子拾掇過後,辦起了繡坊,專門收留逃難的女流民,不僅給吃的,還有工錢,若是沒有去處的也可以住進來,但工錢會抵去一部分。

最好的是,竇夫人不要女子們賣身為奴,來做工的女子仍舊是良籍。

換成其他人如此說,旁人定以為是騙子,可竇夫人的身份地位,布告一出,全是響應的女子。

如此一來,當初準備的屋子和織布機就不大夠用,安排起來不免有些亂。

崔舒若聽說了,主動到城外幫忙,想為竇夫人解憂。

她命人將所有前來應女工的女子都編成名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號。

還有住處,全都取了名字。

什麽甲號樓,乙號樓,每間屋子再編號,哪個工號的女子住哪間屋子,在何處上工,記的一清二楚。

而且每間屋子都要選出一位女子,作為舍長,由舍長管轄屋子裏的女工,每日上工前必先點清人數。

在崔舒若的安排下,繡坊由原本的亂象變得井井有條,再沒有幾個女子搶一個織布機,或是為了一個鋪蓋大打出手的事了。

無形之中,崔舒若還建立了自己的威望。

因為竇夫人說是管理繡坊,但還有齊國公府的一大攤子事要管,能分給繡坊的精力有限,也不經常來。趙平娘倒是時常陪著崔舒若到這,可她心思不在這上面,除非有人當著她的面起爭執,或是敢在崔舒若面前無禮,她才會拔劍震懾,否則悉數不管。

說到底,真正管著繡坊所有人的還是崔舒若。

聽著辛苦,但只要最開始的亂象過了,後面一切都有章可循,想鬧也鬧不出事情。

所以崔舒若後來並不用怎麽費心。

當然了,即便費心,只要每日裏聽系統給自己不斷加功德值的聲音,崔舒若也能精神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