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第2/3頁)

城頭之上,姬典臉色雪白。

會盟大吉不算意外,可以說是預料之中。

讓他恐懼的是巫老的出現。

上京的巫地位尊貴,一代又一代,追隨王室數百年。今日卻出現在諸侯的會盟儀式中,公然為這場會盟蔔讖。

此舉代表著什麽?

姬典不敢深想,也不願深想,奈何驚懼如影隨形,根本不想放過他。

城下又傳來鼓聲,比先時更加激昂。

竟是軍仆推出數百輛大車,車上架起戰鼓,赤膊的軍仆站在鼓前,掄起鼓槌擊打鼓面。每一次手臂交替,巖石般的肌肉便隆隆鼓起。冷風刮過,鼓手竟流淌汗水,蜿蜒過古銅色的脊背,浮現大片晶瑩。

另有千人擡出長角,以銅鑄造,前端長至地面,吹響時聲音渾厚,堪比巨獸咆哮,震蕩心神。

鼓角聲交融,奏響最古老的禮樂。

上京眾人神情驟變,紛紛看向天子:“陛下,這是初代天子的禮樂!”

初代天子命人譜成禮樂,在王室代代傳承。平王在混亂中遷都,遺失部分曲譜,此後再未能演奏出完整的篇章。

誰能想到完整的曲譜竟握在諸侯手中,在會盟之日現世。

諸侯的隊伍中,兩名須發斑白的老人並肩而立,他們是曲侯和樂伯,先祖曾在王宮掌管禮樂,有功分封開國。

兩國國土面積不大,還比不上大國氏族的封地。國內商業也不繁茂,遠稱不上富裕。

偏偏是這樣兩個國家,宮廷內藏有海量典籍。尤其是相關禮樂的記載,大國典藏也不能比,四大諸侯都是望塵莫及。

此次會盟,兩國拿出珍藏的曲譜,用在儀式之中。

初代天子的禮樂象征正統,用在此時意義深遠,不亞於巫老在儀式中現身。

“上京失禮樂,如天子失其鼎。我等家族傳承,用之何妨?”曲侯目光灼灼,雖已是耳順之年,仍是耳聰目明,爆發出不亞於年輕人的銳意。

樂伯看他一眼,循著對方的視線望去,鎖定一身玄色的晉王,心中了然。

看起來,曲國已有選擇。

鼓角聲中,諸侯陸續走下戰車,徒步走向會盟台。

以林珩四人為首,眾人分成四列,分別從四面登上高台。

林珩、楚煜、楚項和趙弼各踞一方,同時拾階而上,一路登上最高處,站定在會盟台頂端。其余諸侯依爵位和國力分列在台階上,皆是肅穆莊重,脊背挺直,儀表非凡。

會盟台頂端沒有祭器,僅有一方石台,台上雕刻文字,銘刻今日盛事。

林珩四人各自取出祭文,面朝四方逐一宣讀,先祭天地,後祀鬼神,定諸國之盟。

“今歲,諸侯盟,勒石以銘,天地鬼神共證。”

祭文的內容不盡相同,敬告天地之言卻是一般無二。

祭文宣讀完畢,在四人的帶領下,諸侯同拜四方,其後簽訂盟書,在竹簡上依次落印。

王朝建立四百余載,諸侯間征伐不休,各國結盟不鮮見,大國召集會盟的例子比比皆是。

今日的一幕卻非同一般。

不是小國抱團取暖,不是附庸國尋求庇護,也不是大國虛與委蛇互相牽制,而是聚集各國國君共立誓言。

盟書上落有百枚印章,囊括天下雄主。盛景可比開國之初,不亞於初代天子分封諸侯。

儀式進行到中途,會盟台下點燃篝火,諸侯獵獲的犧牲被投入火中,瞬間發出爆響,躥起陣陣濃煙。

煙氣繚繞,高台下的巫再次俯拜,在巫老的帶領下唱誦巫言,為的不是蔔讖,而是祝禱。

巫族的語言不以文字記載,只能口口相傳。

作為巫族最後的傳承人,巫老俯拜大地,仰望蒼穹,聲音不斷拔高,唱出古老神秘的旋律,如山風、似溪流,比擬獸吼,仿佛鳥鳴。

伴隨著唱誦聲,一道陽光落向會盟台,台頂四人沐浴在光中,袖擺振動,周身浮現金輝,仰之彌高,愈顯英姿勃發。

這一幕落入視野,不免使人回想起多日前的那場祭祀。

祭祀生亂,大兇之兆。

會盟大吉,天地生輝。

兩相對比,差別顯著,何等令人唏噓。

“武!”

“威!”

盟書簽訂完畢,諸侯陸續走下會盟台。

禮樂聲又起,矗立在四周的甲士齊聲呐喊,或以戈矛頓地,或以刀背敲擊臂甲,鏗鏘之聲匯入鼓角,組成一曲恢弘的樂章。

會盟台頂,林珩卻不著急離開,而是停留在原地,駐足眺望。楚煜三人也慢下腳步,向同一方向望去,都在耐心等待。

四人遲遲不離會盟台,諸侯察覺到異樣,紛紛停下腳步仰望高處,心中浮現疑問。

“怎麽回事?”

“晉王為何駐足?”

城下諸侯心生費解,城頭眾人也是滿頭霧水。

“莫非儀式未完?”

“或有大事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