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第2/3頁)

太過鮮明的對比,上京的衰敗無法遮掩,赤裸裸展現在諸侯國眼前。

天明後報於宮中,天子大發雷霆,下令緝拿盜匪,不惜鏟平莽山也要找回失去的顏面。

禮令單信趁機進言,稱盜匪假扮使臣混入城,令人防不勝防。為防故技重施,需嚴查入覲隊伍。

“陛下,為杜絕隱患,寧抓錯不可放過!”

自從單信出使越國平安歸來,在朝堂上的作風就變得異常激進。他無懼得罪任何人,包括執政。

家族自知對他有愧,沒有立場斥責約束,只能聽之任之。

這種激進投天子所好,陰差陽錯之下,他非但沒有被疑心疏遠,反而開始得到重用。

這一次,他提出的建議正中天子下懷。

執政試圖阻攔,政令和刑令也認為不妥。

單信反唇相譏,直言三人心懷叵測:“莫非與盜匪勾結,借機鏟除異己?”

“一派胡言!”執政面色陰沉,怒意昭然。

“此前政令與執政不睦,即被誅殺滿門,真兇至今不曾落網。介卿刁泰在獄中自戕,絕筆直指執政,又如何解釋?”單信嘿嘿冷笑,目光陰森,“這一樁樁,一件件,莫不與執政有關。昨夜盜匪入城,襲殺之人似也同執政有過齟齬。這也未免太過巧合。”

“你……”執政徹底被激怒,正要開口駁斥,中途被天子打斷。

“夠了!”天子高踞寶座,出言斥責單信,“無憑無據,怎能汙蔑執政!”

這番話看似為執政辯解,實則阻斷了他的自證。真實用意為何,殿內之人都能猜出幾分。

執政看向天子,臉上怒氣消退,唯余頹敗和失望。

單信作勢認錯,側頭看向執政,眼底充滿了諷刺。

滿朝之人都能看出他別有用心,偏偏天子要用他。為的是什麽,執政想必一清二楚。

這樣的君主,執政還要為他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可笑,可悲。

執政心灰意冷,放棄勸諫。

天子采納單信進言,下旨嚴查入覲隊伍,不分國君使臣,一概等同視之。

旨意下達時,喜烽也在大殿內。他需要低下頭,極力掩飾臉上的表情,才不會引起旁人注意。

今日坐在馬車上,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天子的偏執、執政的無奈、單信的激進,無不歷歷在目。

“我一直在想,單信是否投靠越國。”喜烽背靠車廂,轉動腕上的手環,口中自言自語,並不需要尢厭回答。

尢厭垂首斂目,安靜坐在一旁,始終沒有出聲。

半晌後,喜烽回過神來,停止手中動作,不再為單信費心思。

投靠越國也好,另有目的也罷,他的主張和舉動都在將上京拉入深淵,與自己的意圖不謀而合,無需追根究底。

至於尢厭提出的擔憂,倒也不是問題。

“莽山盜見錢眼開,多送一袋金,再運幾件兵器,告知他們宮內設宴,城內守備松懈,是動手的良機。”

“家主是說明日宮宴?”

“不錯。”喜烽笑容陰詭,意味深長道,“朝會之上,介卿刁完奏稟天子,盜匪襲城,以晉、越、齊為首,多國使臣有大功。依禮當設饗宴,以彰其功。”

晉楚勢同水火,國戰近在咫尺。

天子偏袒楚國,見楚國上疏,不詳查就申斥晉侯,還對晉國使臣避而不見。此事滿朝皆知,各國使臣也看在眼中。

刁完選擇的時機十分巧妙,牽涉到三大諸侯國的使臣,天子不能再拒。

“前有蔡侯自戕,停靈兩月方才被迎回國。為打發蔡國使臣,天子不得不冊封蔡歡為侯,勉強將事情壓下。然而到最後,蔡侯之死也未有定論,天子將長期備受質疑。如今諸國使臣齊聚上京,天子偏聽偏信,無理申斥大諸侯,若再有功不賞,行事不公勢必傳遍天下,怎配為天下共主?”

想到晉使的來意,喜烽眯起雙眼,預期宮宴當日必有一場腥風血雨。

晉楚烽火將起,越齊無法置身事外。

天下諸侯各有心思,逐鹿問鼎早有端倪。

西風落葉,紅衰翠減。

凜冬將至,林寒澗肅。

野心一旦釋放,即如虎兕出柙,再不能回轉。

群雄並起之日,上京威嚴掃地。天子之尊也將跌落塵埃,數百年的聲威蕩然無存。

想到那一刻,喜烽就抑制不住激動,單手遮住眉眼,無聲綻開笑容,陰毒、森冷。

日上三竿,甕城清空大半,遠道而來的隊伍陸續進入內城,分批下榻驛坊。

喜烽的馬車返回城東,車中卻沒有尢厭的身影。

身為喜烽的門客,尢厭忠實執行他的命令,做好一番偽裝,帶著幾名隨從離開城內,攜帶金和武器奔赴莽山。

與此同時,一輛馬車停在驛坊前。

手捧竹簡的侍人走入館舍,向入覲的使臣傳達天子旨意:“諸君有功,明日王宮設饗宴,犒賞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