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第2/3頁)

這番話落地,殿內又起議論聲。

晉國度量衡存在差異,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遇上別國,差別太大常會引發口舌,甚至是一場大麻煩。

“昔有齊商貨楚,糧差一車,兩族交惡。”

“齊鬥淺,楚鬥深。”

“非是大國,戰不可免。”

關系到切身利益,氏族們腦筋轉得飛快。無論新氏族還是勛舊都在認真思量,很快意識到統一度量衡的好處。

“臣請改度量衡。”

鹿敏話音落地,立即引來群臣附和。

新氏族陸續拱手,賴氏、呂氏等紛紛道:“臣附議。”

勛舊們短暫交流,也贊同鹿敏的提議。能在朝堂上立足,至今沒有倒在林珩刀下,或許不是聰明絕頂,但絕對沒有一個蠢人。為反對而反對,在前朝或許有利可圖,現在絕對是取死之道。

林珩環顧殿內,目光分別在鹿敏和智淵身上稍頓,其後開口道:“今歲夏,邀蔡、宋、許、後、朱、曹等國盟於豐,立盟約,度量衡書於其上。”

此言一出,殿內鴉雀無聲。

氏族們瞠目結舌,再次為林珩的大刀闊斧震驚不已。

他們想在國內統一度量衡,包括新打下的鄭地,自詡魄力十足。國君更是一鳴驚人,直接揮筆劃入鄰國。

不,未必是筆。

更像是刀,鋒利無比。

勛舊們交換眼色,新氏族目光傳遞,無論激動還是擔憂,沒人懷疑林珩的決心。

踏著鮮血登上寶座的國君,素來是言出必行。

“諸君以為如何?”

一改之前的冷峻,林珩單手置於案上,另一只手撩起冕冠垂下的旒珠,微笑掃視殿內。

此舉不合禮儀,被上京的禮官看見必然要斥一聲“粗魯”。林珩做來自然無比,別有一種灑落雅致。

被他的視線掃過,氏族們皆是心中一凜。

先有伐鄭不告上京,使征伐自天子出淪為一句空話。今又要越過上京改多國度量衡,縱觀天下諸侯,當真是史無前例。

這般大逆不道,顛越不恭,晉國氏族卻不覺惶恐。無論勛舊還是新氏族,望著上首淺笑的林珩都是心情激蕩,眼中異彩連連。

“鯤鵬千裏,宏圖之志。”

四百年前,初代天子鑄九鼎,定鼎天下。

上京雄踞中原,天子為天下共主。諸侯封國,率甲兵護衛天子。氏族再封,封地為家,捍衛諸侯國。

時移世易,諸侯國各有發展,強弱有別,土地利益糾葛不斷。尤其是近百年來,諸侯殺伐,氏族竊國,大國吞並小國時有發生。

“上京衰落,天子失去威嚴,諸侯霸道為先。”

“晉君正盛,當霸天下!”

回憶晉烈公鼎盛時期,氏族們心頭火熱。

犯天下之大不韙又如何,楚共公滅五國,兵至上京問鼎天下,楚霸三世。晉有雄主,何不能為!

一念通達。

無需林珩再問,以智氏、費氏和鹿氏等為首,群臣起身疊手,異口同聲道:“奉君命!”

個別有異議的氏族不敢出聲。

大勢所趨,滾滾洪流之下,逆流而上注定會頭破血流,落得粉身碎骨。

大殿門外,侍人分左右而立,眼觀鼻鼻觀心,好似泥塑木雕。

繆良在台階上側耳細聽,捕捉到關鍵詞句,推斷出林珩要做什麽,不由得心驚。

“霸天下。”低聲念著三個字,繆良若有所思,下一刻神情恍然。

想到國太夫人還等著回話,他又看一眼殿門,隨即轉身邁下台階,腳步匆匆返回南殿。

彼時,令尹子非正在殿內,以拜訪國太夫人的名義賴著不走。

“令尹,莫要為難老婦。”國太夫人身著晉室長裙,長發挽在腦後,發間穿過一枚銅簪,簪首是象征晉室的玄鳥。

令尹手捧杯盞,無論國太夫人明示暗示,始終巋然不動。

林珩歸國數日,他多次求見未果,心知是年輕的國君有意為之。他並不氣餒,反而另辟蹊徑,每日拜訪國太夫人,總能見到晉國的新君。

國太夫人看穿他的企圖,只能當面把話說清楚。奈何令尹鐵了心,不見到林珩誓不罷休。

“兄長,君侯不願見你,你留在南殿也無用。”國太夫人眉心緊擰,聲音中已有怒氣。

“越姬,你當真不願幫我?”令尹放下杯盞,聲音低沉,面帶一抹憂色。

“令尹子非,君侯為何不見你,你心知肚明。這般作態也無用,我早已避居宮內,不再過問朝政。”

“你為晉君大母,聯姻如何不問?”

“果真只是聯姻?”國太夫人冷笑一聲,“我非三歲小兒!”

“越姬!”

“越有求於晉,你對此避而不談,君侯怎會見你?”國太夫人索性一次說明白,免得令尹繼續裝糊塗,“近日來,一則流言在城內傳得沸沸揚揚,甚至鄰國也有耳聞,你敢言此事同你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