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章:倭國反叛(第2/3頁)

“如今黃先生一走,也正好讓各衙門精簡一些,剩下不少俸祿,且你也不用太多擔心,官職在這裏,雖是要走一批,但不少也會留下。”

“那暹羅剛剛城破,各地雖說歸附但貿然前去哪裏不是步履艱難,沒那麽好辦事的,聰慧些的自然能想通。”

呂氏這麽一說,朱允炆也放心了不少。

只不過臉上帶著幾分猶豫遲疑。

呂氏瞧著允炆這神情問道:“可是還有什麽放心不下的。”

朱允炆沉默少許,擡頭問道:“娘,我雖為吳城藩王,可這藩王當得實屬窩囊,手裏沒兵,外面無勢,去年朝廷一道命令過來,就調走了我三萬精兵,今日一道令旨過來,我吳國大臣也被調走。”

“說是藩國,與一大明城池何異,或許大兄也從未把我放在心上過。”

“現大明於大兄令旨下征伐南洋諸國,除開藍玉一系人馬,另有允熥一系去往滿者伯夷。”

“我欲動用國庫之財,開展海貿運輸,囤養海上之兵,以壯我吳國之威,娘親意下如何。”

呂氏眼中驚訝。

先前允炆一直不屑商貿之事,認為低下賤業,現在突然提出此事,顯然是因為黃子澄的離去受了不少打擊。

“娘親定然支持於你,正好你外祖父一直有心此事,可擔此重任。”

呂氏的父親呂本,最初也是一商賈,後來才因為呂氏的關系走上仕途且青雲直上。

父憑女貴,呂本之所以願意放棄太常寺卿的位子來吳城,也是明白自己的官位本就來源於作為太子妃的女兒。

現在女兒跟外孫去了藩國,他待在京師猶如無根之萍,且還容易得罪人。

況且年紀大了,下邊也沒什麽人,還不若是幫著自家人。

來吳國的時候呂本就提出海貿富國之策。

當時黃子澄認為不應開展海貿,跟那些商賈打交道,平白落了讀書人的面子。

朱允炆顯然還是接受了黃子澄的建議。

現在情況反轉,自當要重啟此事。

“依娘親所言,海貿之事便就交予外祖父負責。”朱允炆點頭應下。

其實到了現在,朱允炆也已經發覺了海貿的巨大利潤,只是因為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從而一直不願去參與。

實際上吳城的大多數賦稅的來源,也是在海上貿易。

藍玉打下暹羅後,收攏了十二萬暹羅士兵,而後囤積於暹羅半島上。

按照朱英的令旨,他要從暹羅半島乘船去到海洋對面的天竺地區。

按照李景隆提供的情報,從暹羅半島過安達曼海,而後抵達莫塔馬灣的白古王朝,再從白古王朝出發,穿越藍普雷帕裏斯海峽,過孟加拉灣便是天竺的東恒伽王朝。

東恒伽王朝就是征服天竺地區的第一步。

天竺並非是某一個國家,而是大明對於目前印度地區的統稱,類似於中原一樣的稱呼。

然而跟中原不同的是,歷史上的天竺地區很少有過大一統。

縱觀世界歷史,分裂是常態,統一是異類。

而秦始皇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給後世的君王留下了大一統的概念,致使中華地區分分合合,終究是一直走向大一統。

古印度還是在阿育王時代有過短暫的基本統一,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地方並未被統治,孔雀帝國便已分崩離析。

在如今的古印度地區上,還有著八個分類勢力共同存在,這就跟中原時期的五代十國差不多的概念。

同樣他們的語言也是多達數十種之多,哪怕是同一個王朝勢力,都有數種語言文字同時存在。

對比天竺的同時,就明白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是有多麽偉大意義了。

朱英在讓藍玉率軍進攻天竺地區的同時,也同時征服吐蕃和收復德裏蘇丹國。

古印度歷來以弱著稱,唯一表現得比較強勢的德裏蘇丹國,雖然在後世屬於印度,但實際上是中亞。

歷史上帖木兒死後帝國分裂崩潰,他的六世孫巴布爾建立了莫臥兒帝國,將印度給統一了,後世的印度疆域,也就是來源於莫臥兒帝國。

所以藍玉本身八萬大明戰兵,加上從真臘,暹羅收集來的二十多萬兵力去攻打天竺,在朱英看來問題不大。

說不定藍玉能夠提前幫助整個天竺地區完成統一的夢想。

甚至還能夠幫助他們統一文字,語言。

這倒是一件大功德之事了。

天竺富庶,地廣人多,比之大明也不算差,要知道在後世的天竺,總體人口上都已經是超越中原了。

藍玉如果能夠掌控天竺,那麽就能在這裏囤積足夠多的兵力跟帖木兒對戰。

想來在大明的帶領下,天竺或許可以擺脫兵弱的稱呼。

然而就在藍玉於暹羅半島整頓兵馬的時候,倭國那邊開始搞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