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第2/3頁)

他本來是來招降朱元璋的,現在卻在給他辦事。

後來朱元璋攻破杭州,抓捕了一批蒙古人官員。

朱元璋為了表示自己的氣度,就吩咐給了些錢糧讓他們去找北元。

張昶一是委托這些官員調查自己在大漠的兒子是否還活著,二來寫了封奏章,請他們幫忙傳給北元皇帝。

朱元璋從未放松過對這些蒙元臣子的監視,那個時候雖還未有錦衣衛,但已然有了原班人馬的雛形。

奏章也自然被截獲。

在奏章上,有一句是真正的傷了朱元璋的心。

那便是寫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這是張昶自詡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向北元表達自己的忠誠。

不過張昶並非關羽,朱元璋也不是曹操。

在截獲了這奏章後,朱元璋當即就下令將其碎屍萬段,而後擲於水中喂魚。

除了張昶,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才,在中原易主,大明建立後,紛紛自殺以全忠義。

這似乎有些奇怪。

說好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呢?

其實並不奇怪,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悲歡並不相同。

對於很多文人,世家來說,他們並沒有什麽漢族的概念,而是只在乎自己的階級。

在他們看來,忠君就是忠於給自己階級的君主。

如果君主無了,自然就是國破家亡。

蒙元是少數蒙古人統治大多數漢人,本身蒙古人就是個遊牧民族,占據了偌大的中原後,也沒有形成很完善的制度,因此管理松散。

這就讓下屬階級的地主,豪紳,有極大的自主權力。

對於很多知縣,地主來說,他們就是當地的土皇帝,不管怎麽去魚肉百姓,上邊也不會說來查他們貪腐的問題。

蒙元近百年,許多捆綁的利益集團出現,從上到下,他們已經習慣了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

這是所有世家,地主,豪紳,在歷史上任何朝代都沒有得到過的優越感,還有那令人貪戀的權力。

真正的做到了生殺予奪,底層百姓完全不可能有伸冤的去處。

只要完成了最基礎的蒙元朝廷安排的賦稅,那麽你在當地想怎麽搞,就怎麽搞,蒙元朝廷根本不會管。

這是地主們當家做主的時代。

可以想象,原本大家都跟著蒙古貴族們欺行霸市,魚肉百姓,作威作福,無所顧忌。

這個時候突然冒出來了個叫朱元璋的,還是個乞兒出身。

帶著一幫子流民搞起義,要推翻蒙古朝廷,打破這難得的歲月靜好。

這哪裏會有地主願意,這必須要鎮壓,狠狠的鎮壓。

元末的時候,其實對各路起義軍打擊最激烈,最血腥的,並非是蒙古朝廷,反而是各地的地主豪紳,漢人官員。

這些人自發組織錢糧,兵力,對抗起義軍,比之那些蒙古老爺,可要上心多了。

這種行為,就跟後世滿清入關後差不多。

擁護遊牧民族一統中原的,不管是蒙元時期,亦或是滿清時期,都是那些所謂的讀書人,地主豪紳階級。

其實這也跟儒家思想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在儒家思想裏,只有小忠,而無大義。

什麽民族大義,哪有自己的利益香。

任何朝代的士大夫,從來不在乎君主對百姓怎麽樣,好或不好,他們在乎的,只有君主對自己多大的權力。

宋濂為朱元璋起草的《諭中原檄》。

文中言到:“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然而歷史上,明朝跟清朝的國祚,基本上都是二百七十六年,即便是有些計算相差,也不過是十年左右的偏差。

事實上,清朝入主中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跟蒙元一樣的入侵者。

他們也從不認為是自己覆滅了明朝。

因為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他們到中原,是順從民意,撥亂反正。

這話是有些扯淡了,不過能夠統治中原這般久,也是因為清朝的制度,幾乎完全在承襲明朝的制度。

乾隆也好,康熙也罷,他們作為君主的所作所為,跟遊牧民族的特性完全相反,而是積極融入到漢文化之中來,學著跟歷朝歷代的漢人皇帝一樣去愛惜子民。

譬如攤丁入畝,懲治貪腐,修建河道等等。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把百姓作牛羊,自己為主人。

滿清入主後,那是把自己當漢人。

實際上就封建王朝的角度上來看,清朝皇帝跟其他朝代的皇帝幹的事情,基本上都差不多。

尤其是制度上,更是可以看作明朝的延續。

滿清末期的腐敗與明朝末期的腐敗,大概就是半斤對八兩。

當然,從朱英這裏開始,明朝就要發生極大的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