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大明官員體系變法

朱元璋聽到這裏,其實已經有些心動的感覺了。

不過還是問道:“大孫可是想過,如果官員太多,也不見得能夠真的把百姓的事情辦好。”

“比如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原本一人負責就可以,現在突然幾人都在負責同樣的事情,其中如若有一人不願,那麽這事情則必然會造成拖延。”

“況且人多了,怕擔責的人也會更多,許多人會將此事推脫至於別人的身上。”

“對於百姓來說,章程將會變得更加復雜,一個衙門可以解決的事情,現在要跑幾個衙門,還不見得能夠解決。”

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朱英發現老爺子果然是敏銳,一下子就正中其中要害。

這樣的懶政行為,在後世可最為常見了,也是最普遍的行為。

朱英回道:“爺爺說的這些,是很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但不能因為有問題,因此就不去做。”

“沒有完全的體系,現在的體系同樣有著許多的缺陷,孫兒所設計的這套,從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將現在官員所負責的政務細致化,章程化,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說,就等同於稀釋了官員的權力。”

朱元璋問道;“那你說說,如何細致化。”

朱元璋興趣上來了,倒不是說他非常認可大孫的想法,而是這句稀釋官員權力,正中了朱元璋的心。

對於官員,或者說大部分的官員,不管是朝堂還是地方,朱元璋都嚴重缺乏好感。

他總覺得,大部分官員一個個都像是蛀蟲那般,不斷的啃食大明王朝。

這也是朱元璋先前殺起貪官來,沒有絲毫手軟的緣故。

朱英心下思索了一番後回道:“以禮部舉例,目前禮部總負責的事務很多,在人員上卻差別極大。”

“譬如禮部主客清吏司,掌控我大明外交之事宜,然而現在僅僅只是在我大理寺便有十數之常駐外使,如今我大明海運昌隆,萬國來明,於外交之事上,禮部主客清吏司僅不過是六人主持。”

“如若遇派遣使臣之事,還需朝廷另外安排人員,這其中涉及到的語言,溝通,習俗等各方面的問題,又要從零學起。”

“孫兒覺得,如今牽連萬國,日後於外交之事上,則必然極其重要,因此可將外交事宜單獨列出,每一國有專門人員進行對接,及時了解屬國之消息,他國之往來,互通有無。”

“現如今,教育是我大明之重,大明未來的發展,是建立在人才的基礎上,如若我大明人才夠多,那在各行各業,定然可以蓬勃興盛。”

“亦如戶部之賦稅,戶籍,俸餉,田地等,均由一部之主持,其中但凡有貪汙之現象,查探起來尤為困難。”

“這些所負責之事,完全可以進行拆分,單立一部,再立總管。”

“如此細化之後,六部權力將會得到極大的稀釋,各部各行其事,無有推脫,則再無宰相之憂,我大明皇權將會得到更高程度上的集中,後世子嗣也無須去擔憂出現權臣之事。”

朱元璋本身對於制度就很擅長,聽完大孫的話後,立即就感覺到可行性非常之高。

這就相當於變法了,還是大法。

“此事推行,動蕩朝野上下,不可大刀闊斧,當徐徐圖之。”

“其中人員的選定,也是個問題,總不能框架搭好了,全都空缺了吧。”

“咱覺得可以一步步來,大孫你先選著人,有合適的,就把職責進行劃分,然後確立衙門總領事宜,盡力做到不勞民傷財,動搖根基。”

自古以來,變法向來鮮血流淌,朱元璋對於變法之事,倒不覺得有太大的阻力。

現在的大明,也沒有什麽能夠阻礙爺孫倆的大臣。

有那不聽話的,直接拖出去砍了就是。

爺孫倆談論間,這事就這麽直接給定了下來。

這就是皇權的好處了,根本不需要太過於在乎別人的意見,一言而行。

朱英得到老爺子的認可,心裏也放下心來。

其實把後世的體系搬到如今的大明來,朱英心裏也有些不確定是否靠譜,但總感覺比現在的大明官員體系要好吧。

現在的官,負責的政務內容太繁雜了,一來是權力太大,二來事務纏身,不是大才還真就很多事情都搞不好。

事實證明,只要不是徹徹底底的文盲,其實在當官上面,不一定要太多的學問才能幹好。

只要心裏是真正為百姓辦事,一般都不會差到哪裏去。

……

翰林院。

這裏曾經是天下文人最為向往的地方,可現在隨著大明的繁榮,理因更加興盛的翰林院,卻顯得有幾分荒涼。

“自從太孫介入朝堂之始,我翰林院越發不受重視,如今已然沒有多少學士,再能由此而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