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發展大明的人口入侵(第2/3頁)

“真要是錯了,爺爺就幫我擦屁股唄,還能多一些經驗。”

“爺爺可是我的頂梁柱,讓我沒有絲毫顧忌,這些來自於朝廷的壓力,基本上都被爺爺扛下了。”

“就像是今天的早朝一樣,這公告在外邊已經是形成了如此之大的影響,可朝廷上的這些大臣一個個就好像沒看見沒聽到一樣,根本不敢有任何的提及,這還不是爺爺的威風壓著。”

“孫兒很清楚,他們不說,是因為不敢說,是因為爺爺,如果只有孫兒的話,少不得要出來一批倚老賣老的大臣來教孫兒怎麽辦事,按照他們的規矩和方法辦事。”

“歷來這些朝臣,不都是這樣幹的,就想讓皇帝跟著他們的想法走,而他們本身考慮的利益,從來都不是在皇家,國家的本身,而是在於他們自己。”

“如今這朝廷上下被爺爺肅清一空,沒有任何人敢於當那個刺頭,甚至於試探都不敢,這完全是因為爺爺的威嚴在那裏鎮著。”

“所以孫兒不管是幹什麽事情,都不會受到太大的阻礙。”

這番話,讓朱元璋聽得是眉開眼笑。

對於一個老人來說,即便他是朱元璋,即便他是大明的開國皇帝,但終究擺脫不了一個老人的心態。

許多老人到老之後,總是會感覺到自己很沒用。

而朱英的這番話,是把朱元璋擺在至關重要的位置,這就讓朱元璋感覺到非常的舒心了。

至少不會說出現歷史上,那種儲君一直想要當皇帝的想法,和皇帝本身出現尖銳的矛盾。

“真是咱的好大孫。”

朱元璋非常的開心,這種和睦的氣氛讓他極為舒適。

只是心裏頭總是感嘆自己這個大孫什麽都好,就是備懶了一點。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太子不是好太子。

都已經把權力都給大孫了,可大孫就是想推開,朱元璋也有著一絲無奈。

“我可要爺爺一直幫襯著呢。”

朱英笑著起身,兩人談了這麽久了,他便走到老爺子的身後,幫著按捏一下肩膀,舒展筋骨。

雖說這些事情一般都是劉和在做,但更讓體現朱英的孝心,讓老爺子開心。

感情從來都是相互的,不管是愛情,友情,親情。

朱元璋對於朱英極度的寵溺,甚至於願意改變自身先前的一些脾氣。

這跟大孫自己從小帶著有很大的關系,且對於朱元璋來說,失去了大妹子和大兒子後,大孫是他最重視的人了。

朱英在感受到這樣的慈愛之後,對於老爺子的反饋也非常及時,時刻都把老爺子擺在很重要的位置。

從來沒有因為得到大量的權力之後,就叛逆老爺子的想法。

即便是在一些政見上跟老爺子有些許沖突,也是朱英先行選擇妥協,或者是暫且放下想其他的法子,而不是一定要跟老爺子對著幹。

當朱元璋和大孫合力後,這朝野上下,誰敢違逆爺孫倆的意思?

誰也不能,誰也不敢。

隸屬於開國皇帝強大的權勢,正在發生平穩的過度,奉天殿上的大臣亦是被拿捏得死死的。

出乎朱英意料的是,關於公告兩條規矩後,雖說民間有著不小的怨言,但並沒有形成太大的風氣。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好像大家就都接受了。

看似有些不可思議,可仔細想想卻發現合乎情理。

雖說這涉及到許多地主階層,勛貴大戶的根本利益。

尤其是關乎限制糧食的個人囤積方面。

但如今的大明賺錢的地方太多了,不像是從前,這些是他們主要的斂財手段。

這個事情朝廷既然不讓幹,幹點別的事情也能掙錢不少。

況且隨著工廠林立,大量的紡織品,絲綢,茶葉,甚至是手工業品的暢銷,使得土裏刨食並非是大多數百姓的唯一選擇。

而且因為朱英對於糧價的重視和限制,做的別的活計,買賣,可要比土裏刨食來錢快多了。

尤其是在許多家族裏,新崛起的青年和村裏的族老看法完全不同。

許多年輕人覺得只有走出去才是機會。

看過了大城市的繁華,哪裏想要待在家裏的一畝三分地上。

外頭的世界更加的精彩。

隨著衣錦還鄉的事情變得普遍起來,這也更加的刺激了許多留守村中的青壯年群體。

“爹,我早就說了,別總是盯著那幾畝薄田,現在好了,太孫殿下都下令旨了,買地有了限制,囤積糧食你也不得超過三年,就莫要指望著了。”

“你看大伯家的二哥,就去跟著海船上跑了一年,回來就置辦了大房子,據說在城裏頭都準備購置房產了,媒婆都快踏破了家裏的門檻。”

“我已經跟二哥講過了,下個月他出去的時候,我也跟著一起去,才不要在這土裏刨食,這可是光宗耀祖的好機會,決不能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