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黑暗的大明太孫(第2/3頁)

“這樣的酒樓,咱覺得可以多開一些。”

“不僅是在京師,於沿海的各個府城裏,都可以開設類似於此的酒樓,這可都是不少錢財。”

朱元璋認真的說道,他感覺現在於大明,真就如同是撿錢一樣,隨後幹點什麽事情,都能得到大量的錢財。

說完後,朱元璋又補充道:“現在咱們大明錢財是越來越多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可農戶的數目,正在是不斷的減少。”

“高產作物是能夠帶來大量的糧食,但這些糧食對於承載的人口,也是有個上限,若是遇到什麽天災,怕對於大明百姓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前些年咱下過一道諭旨,令許多地區改農為桑,現今絲綢棉田暢銷,越來越多的人都不願意種糧食了,這可不是個好現象,在這點上,大孫要想好辦法應對才是。”

“否則眼前的這些繁榮景象,猶如是鏡花水月一觸即破。”

朱元璋囑咐著說道,他很清楚現在大明人口的增長是多麽的誇張,前段時間在京師周邊走上一圈,就發現家家戶戶都是在帶孩子,且多數還不止一兩個。

這些大明新生兒的出現,意味著不需要多久人口就迎來大爆發。

現在的天氣,又是一年比一年寒冷。

在高產作物的掩蓋下,水稻和小麥實則已經是在不斷的減產了,只是因為高產作物大量種植和收成,所以這樣的現象並不明顯。

朱元璋一直很是關注這塊,他很清楚糧食是大明的根基,是國本。

現在迎合商業的發展,絲綢和綿鍛的價格不斷上漲,種十畝地不如一畝桑,百姓們自然更想種植桑田而非是稻田。

朱元璋意識到,長久以往的話,肯定是要出大問題的。

朱英說道:“其實這個問題,孫兒已經是有所察覺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戶想盡辦法走出村裏,不再幹那土裏刨食的活計。”

“對於這個問題,和大明目前的發展很難得到有效的改變,所以孫兒現如今只能是從外界尋來糧食,人口進行解決。”

朱元璋沉默了一下,問道;“現在有多少人了。”

朱英遲疑了片刻:“如今統計在冊的,大約已經有兩百多萬了。”

朱元璋聽完之後,停頓了片刻沒有說話,良久才嘆息道:“這是個治標不治本的事情,長久下去必然是隱患,倒是現在只能是這麽做了。”

朱元璋很清楚現在大明中,還有一個違法的產業,目前並沒有受到官府嚴厲的限制,甚至是大孫暗中在進行。

大明的矛盾在於土地經濟,而糧食又是國家之本,錢財再多也不能當飯吃,遇到天災饑荒的話,就會出現大問題。

高產作物是好,但是在大旱大水之下,依然是沒有辦法去保留。

天災就是天災,什麽作物都沒法生長。

是以國家必須要有足夠的儲備糧食以應對各種危機才是。

人口的急速增長,意味著巨大的消耗。

違背歷史的規律,在小冰河時期這樣的環境下,去刺激人口的增長,先行搶奪世界市場。

對於朱英來說,或者是對於大明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

如果處理不好,那麽現在大明的繁榮,很有可能是朱英統治期間的曇花一現,或許用不了太久的時間,又會回到曾經的軌跡之上去。

這當然不是朱英想要的結果。

所以,人口買賣開始盛行起來。

海外的人口,被不斷的轉賣到大明這裏,甚至於已經是催生出了大批的莊園主。

之所以叫莊園主而不是地主,是因為這些土地都是掌控在朱英的手裏,以租賃的形式給那些世家大族。

這些世家大族的經濟來源,除開海貿貿易之外,更是涉及到大量的人口引進。

很早的時候,或者說當大明邸報開始盛行的時候,朱英就已經是在進行鋪墊了。

他利用京師邸報,還有海上行商們的口口宣傳,來不斷的傳播大明的富裕,借此吸引大量的海外民遷徙到大明來。

同時暗中撥款大量金銀,用於一些商會的人口交易。

這些被買來的海外民,一般身體還算不錯,他們到了大明之後,就會有人把他們帶來莊園裏去,進行各類作物的種植。

而他們並未入到大明戶籍中去,甚至大部分人這輩子,都沒有進入到大明戶籍的可能。

能夠得到大明戶籍的,也只有一些技術上的人才,或者有大貢獻才行。

朱英說的兩百多萬人,便就是這些人。

用歷史上的名稱,更可以稱作昆侖奴。

……

此時的南京酒樓中,大量的商會大佬們匯聚一起,商議關於加入到大明下西洋的行列之中。

倒不是說編入官府的船隊,而是跟隨官府的船隊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