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穩進平推安南(第2/3頁)

還沒到安南的王都下邊呢,就有一大群人患病了。

本來跟這的行軍醫生就不多,風熱感冒的相互傳染,直接就滋生了大量病毒,從而導致小規模瘟疫的爆發。

不說打仗了,能回去都算是個不錯的事情。

在草原上生活的戰馬,更加不耐受這邊的氣候,一大群的騎兵過來,都不說打仗了,隨時都是處於折磨之中。

這樣的情況,以後世的眼光來看,似乎有些不理解。

畢竟一般到熱帶季風氣候誰會帶著戰馬行軍呀,或者直接上騎兵。

但在如今這樣的環境下,對於世界的認知程度較低,多數也不會考慮這些因素,文化方面也沒有關於這方面的教學。

更別提幾乎全是文盲的蒙古人了。

再者說,上位者哪裏又會在乎到這些關乎底層士兵的生活問題。

一道命令下達,那就是幹。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好在大明這邊多數都是廣西兵,雲南兵,雖然有些不適應,但還可以承受下去。

“集結一下軍隊的輔兵,讓他們給醫生們打個下手,把後勤問題解決好,尤其是要注意到避免瘟疫的發生。”

“打這個安南,我看打仗這塊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麽走過去。”

靖寧侯葉升看了看茂林的叢林,還有頭頂上的烈日,微微有些嘆息的說道。

只有身處這樣的環境下,才知道遇到的問題有多麽的棘手。

安南人的戰鬥力就那麽點,完全算是戰五渣,只是這四處叢林的,找個人都不容易了。

對於大明這邊,現在的胡季牦可以說非常的不好過。

邊境的情況正在不斷的匯報過來,讓胡季牦的頭頂上生出一層陰影。

氣候是安南天然的屏障,尤其是在這個時代。

對於大明的火器,更是沒有半點的畏懼,大量的雨水和潮濕的環境,注定於行軍上會受到極大程度的影響。

這一點從駐紮到安南的五萬精兵就非常清楚。

最初的大明駐軍,也是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才是慢慢的適應下來。

因為有著足夠的了解,胡季牦才敢如此肆無忌憚的反出大明。

只是現在一旦是穩打穩紮,胡季牦就感覺到有些束手無策了。

和曾經的蒙元不同,大明的軍隊有著強大的後勤保障。

不管是糧食還是藥材等各方面,都不會有什麽缺乏。

也就是說,大明大軍抵達河內的王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從現在的情況來說,一個月之內就能抵達河內安南王都的城樓之下了。

前邊的那些城鎮之類的,對於大明軍隊構不成任何的危險。

安南的兵員主要是兩個方向。

一個是安南朝廷的禁軍,還有就是地方軍了。

目前安南的禁軍數量大概有十多萬人,這些算是安南軍隊的中堅力量,每一個禁軍都是真正的戰兵,而並非是輔兵。

地方軍跟安南的中央禁軍就有很大的不同。

此時的安南共計有十九路,每個路編制成一軍和二十個鋒團都,以便維護治安和抓捕盜匪,俗稱路軍。

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山南路轄四個軍,海東路轄兩個軍,每路的指揮稱作總管。

其中還有王侯軍。

王侯軍是從家奴和王侯家童發展出來,從某個層面上來說,地位比之普通的路軍要高上許多。

正常情況下編制不多,在戰爭時期,大量的貴族家奴護衛就會加入進去。

安南地區土司眾多,基層主要是以村社為結構,戰時召集起來的兵種便叫做鄉兵了。

鄉兵的地位最為低下,不僅是需要打仗,還要作為輔兵使用。

跟大明的衛所差不多,打仗完事後就回去務農進行生產。

大明軍隊一路過來,已經破了安南三路軍隊。

而這三路軍,完全沒有給大明帶來多大的傷亡,倒是多了幾萬的俘虜。

現在這些俘虜就被用來給軍隊搬運後勤物資,向導作用。

在茂林的叢林裏,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失和迷路的。

安南的軍閥歌劇,其實就是地方軍對於安南中央朝廷的不聽從。

胡季牦是趁著大明給壓力的情況下,把地方軍全部進行了一個拉攏。

這些地方軍的總管們其實也不傻,多數都是不想跟大明對著幹的。

可是現在大明的教化,對於他們本身有了很大的影響。

比如其中勢力較大的一族,安南人口比例較大的岱依族,就對大明現在很是反感。

岱依族算是安南土族,本地土著。

這反感的原因說起來,還是因為五萬精兵駐紮安南。

因為駐紮的關系,所以按照大明的要求,大明兵的口糧都是需要安南進行供給的。

安南王室沒有辦法,自然就只能加大稅收,這就給安南百姓增加了很多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