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老朱的長遠布局(第2/3頁)

“各位其主,就不要來說這些陳年往事了。”

“咱們現在需要聊的是,關於大明燕王。”

“我看你們這次,很是沒有誠意呀,要不要談判先暫停兩天再說。”

“反正燕王在咱們那邊,吃得好,睡得好,也不用是過於擔憂。”

一名年歲頗大的北元老臣,咳嗽兩聲之後,慢悠悠的說道。

這般話語,好像是燕王正在遭受什麽折磨一般。

不等大明大臣們說話,這老臣繼續道;“屆時我也跟燕王聊聊,說是大明這邊,好像不是很急著讓他回去。”

“大概燕王也比較喜歡草原的風光。”

當這老臣說話的時候,周邊的人都安靜了下來。

即便是哈爾台吉,臉上也露出幾分恭敬。

似乎這位效忠於北元的漢人老臣地位頗高。

齊泰沒有說話,而是緊緊的盯著這張老態龍鐘的面容,上面是一圈圈的皺紋。

但論年紀來說,怕是沒有八十也有七十好幾了。

半晌,齊泰帶著幾分不可置信的語氣問道:“您是……歐安民歐禦史?”

歐安民笑呵呵的說道:“沒想到在這個時候,竟然還有人認得老夫。”

這句話說完。

大明這邊半數大臣頓時面色有了幾分變化。

歐安民是蒙元時期,禦史台禦史大夫,從三品的官職。

禦史台可謂是蒙元時期,最高監察機關。

其主要負責人,便就是禦史大夫。

聽上去好像並不是很高,實則要知道,於蒙元時期,漢人的官職是有著很大的限制,即便是有再高的才學,再好的政績,也很難說升得上去。

正一品到正三品這裏頭,幾乎鮮有漢人的身影。

而歐安民,自然是個中翹楚,不然也沒有可能說做到禦史大夫這個級別。

歐安民的名聲,其實算是不錯的,在處理很多事情上,對於漢人蒙人相對比較公平。

加上本身就是儒家圈子裏的出名人物,所以知名度很高。

只是在蒙元潰敗之後,就沒有了他的消息,先前藍玉和朱棣對於蒙元的俘虜,歐安民也沒出現在裏面。

沒曾想這次談判,竟然出現了。

齊泰嘆息一聲,恭敬作揖之後,這才開口說道;“當初大明初立,陛下遍尋天下人材,共同治理大明。”

“吾當時雖年幼,卻依然記得那人才之名目上,歐禦史極為靠前。”

“然而便是宗族親友,也無人得知歐禦史之蹤跡,最後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今日看到歐禦史精神矍鑠,吾深感欣慰。”

“只是心中疑惑,為何當初歐禦史不肯入大明共事,是有何等難言之隱嗎?”

歐安名的名聲,可是比之現在翰林院的劉三吾,還要來得更為厲害。

畢竟當初在蒙元那般情況下,歐安民依舊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為漢人謀取福利,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自己從政的能力。

這樣的人才對於最初成立的大明來說,是極為渴求的。

尤其是作為禦史大夫。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更是相當之重要。

如果當初歐安民效忠大明,到現在至少也是個都察院都禦史,正二品。

歐安民聞言,輕輕一笑,看了看大明這邊大臣們一眼後,這才平靜的說道:“哪有什麽難言之隱,不過是前朝舊臣,又何必再忠新朝呢。”

“老夫年歲也大了,心思比較直接,不想做那服侍兩朝之人。”

“曾經年少,吃的是元朝的飯,讀的是元朝的書,當的也是元朝的官。”

“不管別人是如何看的吧,反正老夫這年歲也大了,半截身子入了土,沒必要再去想那麽多了。”

這一番話,很清楚的表明了歐安民的想法。

簡單點說,就是他的心思,還是在於蒙元。

從其稱呼上,便就可以看出一二,只有真正心慕蒙元之人,才會按照曾經的稱呼為元朝。

這樣的情況,其實就現在而言,並不屬於特例。

蒙元自建立起,一共存續了九十七年,也就是常言的胡無百年之國運。

按說蒙元是典型的異族統治,滅亡之後,長期被壓抑在社會底層的漢人,應該是“翻身農奴把歌唱”“載歌載舞謝朱明”。

但實際情況卻少許有些出入。

元末潮州路總管王翰,是個純正血統百分百的漢人,可是在國破家亡之後,懷著“報國每慚孫武策,匡時空草賈生書”的悲憤之情四處逃亡,最後甚至寧肯自殺也不事二主,投效大明。

留下了“寸刃在手顧不惜,一死了卻君親恩”的詩篇。

這和現在的歐安民有些相似,畢竟出生在元朝,吃老元家的飯長大,有著感恩念德的心也算是正常。

可是元代詩人戴良,卻是個的徹頭徹尾貧下中農,即便是有這讀書的能力,然家裏頭可算不得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