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朱元璋的告誡(第2/3頁)

以巾帛制作的寶鈔換取真金白銀,這還只是與安南王室合作。

僅一年,且只相當於大明不過是郡縣之地,就吸了七百多萬兩白銀,這真是讓朱元璋難以想象。

這跟他心中的貧瘠小國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朱英便解釋道:“倒也不能只看一面,安南整體窮困,但那些貴族的手中錢財也是不少的,而我大明將士可不需要去負責安南的百姓衣食住行,是單獨開辟一地方。”

“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且占據肥沃土地,是以情況自當有所不同。”

兩句解釋,朱元璋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這就好比大明的江南一般,承擔了大明幾乎是一半的賦稅。

安南的窮苦百姓,是安南王室需要負責的,大明的將士只管自己,自然這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這一番話,頓時就讓朱元璋的眼界打開了。

按照這樣的情況,其他的小國自當也是差不多的,終歸有些富庶之地。

那麽是否也可以按照現在安南模式搬照,同樣派遣一些大明將士過去駐紮,不僅能夠擴大大明的影響力,還能夠有力的消除邊疆隱患。

比如是現在的安南,有五萬大明將士坐鎮,自然不可能說還能發生出什麽對大明不利的事情。

如若有什麽變化,首先就是這五萬將士受到影響,即便是有所動亂,其發生所在地也是在安南境內,很難說影響到大明國內。

把戰爭控制在大明疆域以外,這對於大明國內的發展還有百姓的安危,都是一個極大的好事。

朱元璋目光炯炯的看向大孫,朱英當然是心領神會。

當下說道:“這是孫兒未來所謀求的一個方向,不僅是大明的將士,包括我大明海貿的商人,實際上也可以同樣達到這樣的程度。”

“江南造船廠那邊,我已經讓張伯去傳告了所有想幹海上貿易的家族,所有幹海貿的家族,於兩年之後,必須要按照一定的規格標準,收購外邊的糧食回國,且需按照我大明的市場價格進行一個回購。”

“並且孫兒將一些火藥司淘汰的老版火器,租賃給這些海商,讓他們帶著足夠的人手和錢財,到海外別國去購置土地奴隸,種植糧食,開設工廠,而後回饋我大明。”

聽到這裏,朱元璋便道:“咱聽著江南那邊的奏章,說是最近有許多武館開設盛行,想來便是大孫暗中安排的吧。”

就此事上,朱元璋很快就聯想到前段時間看到奏章裏的一些事情。

不僅是江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也是多處開設武館。

這武館所教,差不多就是一些操練士兵的手段。

專門是給人在短期內進行一個人員操練。

其中更是包括火器的一些基礎運用。

還有數人的合擊手段。

朱英沒有否認,回道:“是孫兒所安排的,一些從軍隊裏退伍的老兵,沒有什麽安身之地,尤其是傷殘老兵,連種田都不能,僅靠一些退伍補貼,生活上比較困難。”

“現在海商們出行各國,難免會遇到許多的意外,是以孫兒就想著開設武館,讓這些退伍老兵也有一個安身之所。”

“海商這邊的隨從護衛,也能夠得到一個基礎的培訓,在外遇到危險也能有足夠的武力保全自身,當算是一舉兩得。”

這番話說的是冠冕堂皇,可朱元璋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哪裏還不明白其中的隱喻。

安排退伍老兵是真,但實際上從目的上來說,大孫更是想讓這些海商們的護衛,操練如同士兵一般,代替大明於海外進行一個開擴。

從某種程度上來,其實朱英的這個手段,跟曾經歷史上的海外殖民,算是異曲同工。

不過作為大明人士,朱英這邊還算是比較溫和,沒有那般野蠻。

至少於買賣上,是公平的,不是隨便搞個借口就來個大屠殺,霸占別人土地什麽的。

這也是因為大明現在於貨物上,有著很強的貿易順差,可以輕松的賺取足夠多的錢財,沒必要幹那種留下惡名的方式。

而就現在而言,對於大多數的地方來說,人力是最為廉價的。

一條絲綢出手,多的不說,換他百八十個奴隸是自然沒有任何的問題。

而商人購置土地這樣的要求,對於幾乎絕大多數的國家來說,基本上都不會有什麽拒絕的可能。

這又不是什麽割讓國土,而買了地的商人,還可以繳納賦稅,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當然,對於在大明海商們來說,這賦稅裏的貓膩,那都是輕車熟路得很,在如今大明搞賄賂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可在海外嘛,那當然就是家常便飯了。

雖說這樣的情況,會很容易滋生出一些大家族來,可對於這些朱英心中並未太大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