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海商的福音(第2/3頁)

加上徐達的關系,朱元璋對於徐達這些後人,還是比較信任的,而且徐達不在,也不用擔心對皇權有什麽幹擾。

新生代的徐輝祖,便算是往後大明的中流砥柱了。

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後,徐輝祖便把這個好消息直接告訴了徐妙錦。

徐妙錦頓時面色羞紅,滿心期待。

朱英倒是對妃子這塊沒什麽感覺。

雖說現在是長女,但朱英這裏,肯定在往後是要優先葉月清。

如果葉月清生出了男娃,確定了嫡子,那麽其他的開枝散葉,就可以沒那麽講究了。

朱英除了陪同葉月清坐月子外,同時也在想辦法研究整個大明往後的經濟走向。

朱元璋對腐敗深惡痛絕,大力根治使明朝維持清廉政治,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推廣桑麻棉種植為手工業提供原料,他積蓄下來的錢與糧,為數不少。

哪怕是說戶部每年都是赤字,但在許多米倉,都保有一定的存留,加上衛所軍戶的自給自足,還有對官員俸祿進行一個縮減,其實大明的底子,還是很雄厚的。

歷史上朱棣成為皇帝後,所用之消耗,基本上全都是朱元璋留下的底子。

締造新都、疏通大運河、又要張輔平定安南並五次親征漠北蒙古。

胡熒“尋仙”、解縉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朱棣的花費沒有止境。

盡管朱棣時期經濟發達、國泰民安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經過二十二個年頭的痛快花費,白米一石的價格,已由洪武初年的一貫,漲到五十貫了。

高產作物確實能夠解決目前大明很多問題,嚴格說起來,如今的大明戶籍人口在六千余萬,這也使得口糧壓力沒那麽大。

可是在往後的年月裏,因為高產作物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大明必將迎來一個人口大爆發的時期。

天下的口糧是有限的,在更多人口的情況下,那麽就只能不斷的開墾新田地。

所以於農業和商業上,這個平衡對朱英來說就很重要。

“看來,還是要走進口這一條路子。”

朱英微微沉思過後,心裏頭想到。

所謂進口,就是從其他的國家,進口大量的糧食,用以填補大明不斷上漲的空缺。

簡單來說,就是安排大明有實力的商人,到海外去做一個農場主,然後把糧食運送到大明來。

在這一點上,朱英是持鼓勵的狀態。

自然大米的運輸不值錢,尤其是還要在平抑糧價的情況下。

不過朱英用護衛募集,還有海外開商權,來對海商進行一個數額的換取。

也即是說,朱英這邊將會安排一定的力量,用以維持海外商人的安危,一些小地方,亦是可以安排大明的軍士,以海商護衛的身份,進行一個雇傭。

簡單點說,就是鼓勵民間資本,對大明之外疆域的一個開拓。

在這裏頭,群英商會自然要作為大頭。

其中的意思,朱英便交代給了張伯去辦理。

張伯在得到消息後,當即就沒有任何的遲疑,立即動身前往江南。

目前的海貿這塊,朱英是在大力扶持江南一帶,像是福建,廣州這些沿海地方,在海貿上已經是非常的純熟,哪怕是沒有海禁,幹走私的都不在少數,現在只是將其規範了起來。

而江南不同。

江南這邊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所以朱元璋在賦稅上極為加重,江南一帶全部都是加了極重的賦稅。

這樣的情況,首先讓江南地區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幹擾,其次就是民間對於大明的埋怨。

朱元璋所擔心的問題,朱英自然也是知道的,問題的根源還是出在了世家大族之上,這些家族沒有受到太大戰亂的影響,對於大明的歸屬感不算強。

在他們看來,唯有自己的家族才是關鍵,而且朋黨關系特別濃重,一直為朱元璋所忌憚。

包括劉伯溫,多少也是受到了江南出身的影響。

在朱元璋這裏不斷的減分。

若是沒有其他的方法,像是朱元璋現在的手段,其實是非常符合如今的大明。

然現在朱英在這塊,有了更多的辦法。

他想讓江南這些大族們走出去,不要浪費太多的精力搞什麽窩裏鬥,要鬥就去外邊鬥。

當江南的大族們嘗到了海貿的甜頭,自然就會把精力都會放到開擴海外去。

在一定的程度上,便就相當於轉移了大明本土的社會矛盾。

像是江南這種情況,其實福建,廣州這些沿海城市也是同樣的存在,而他們之所以沒有江南如此嚴重,關鍵還是在於心思都跑到海外去了。

朱英幹脆也用這個法子,來治一下江南試試。

或許是說距離產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