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膽大包天的朱棣(第2/3頁)

目前他的手裏有十來萬大軍,但這之後,至少有一半往上,甚至可能更多,被重新調回大明。

這不僅僅是朝廷上的意思,也是目前麾下將士的歸家的渴望,朱棣無法阻止。

唯一能做的,就是許下足夠多的好處,讓大明的將士在這裏得到田產,女人,從而安心跟隨待在倭國。

是以,即便是損傷大一點,也必須要攻占一城下來。

城中的財富,人口,包括女人,糧食,都是往後朱棣的底蘊。

什麽通商,哪裏有掠奪來得更快。

其二,在這之後,可能想要發展壯大自身的關鍵,就只能通過貿易了。

但凡進行海貿,或者跟大明通商之下,這裏是必經之地,只要朱棣這邊足夠強大,就能強行奪取更多的好處。

這般算計下來,其實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想清楚之後,朱棣意氣風發,開口說道:“便就議一議,如今對於本王來說,攻占哪個城池,最為快捷穩定,且有足夠多的好處。”

這話一出,顯然就是打算立即動手了。

免得生出什麽變故,若是諭旨抵達,一切都只能作罷。

雖然猜測朱英那邊會讓使者來得慢一點,但這個事情也說不準,若是提前抵達了,豈不是功虧一簣。

早些把好處占據下來才是王道。

朱棣雖然說商議,但實際上目光還是放在張玉的身上。

朱能或許能打,也算是有勇有謀,可比起張玉這樣歷經兩朝的人精來說,便就相差甚遠了。

甚至於更多的方面,朱棣雖然是燕王,天生貴胄,但也不見得比之張玉厲害。

作為前朝舊臣,又經歷過蒙末亂世,大明開國。

人言張玉擅謀,在謀略上面,自然是不用多說。

見王爺再度看向自己,張玉也不藏著,直言道;“如今對於王爺來說,能夠攻占的自然只有築前,豐前,豐後三國。”

“其中若是議起收益來說,自然是豐前,豐後兩國最為富裕。”

“不過這兩國,也是目前倭國兵力集結之地,每城之兵力,皆有十萬眾往上,想要一舉攻克,自是有些難度。”

“相比之下,築前國則大不同,城中守備,頂天不過兩三萬之數,且並非是倭國精銳,最為主要的是,高麗軍亦是距離不遠,三日便可抵達城下。”

“以王爺與之道衍法師之關系,在這個時候,定然可以聯合攻堅,想來即便是衛光,也不會推辭此事。”

顯然張玉更加傾向於去打築前城。

雖然收獲可能會少一點,但是勝在穩定。

而且有高麗軍的幫助,勢必可以一舉攻克。

雖然最終要分出一些利潤,但人口錢財糧食之類的收獲,也是非常客觀的。

現在講究的,是在跟時間賽跑,若是慢了,沒能一下就建功,那可就功虧一簣了。

張玉和朱棣有一事都未說,但心裏很清楚。

擅自行動的事情,很有可能會遭到朝廷的降罪,如果失敗,遭受的懲罰恐怕是更重。

如今朱棣的麾下,雖有十萬軍,但戰兵只有三萬,輔兵七萬余眾。

在攻城這樣的事情上,主要是以戰兵為主,輔兵的作用比較小,尤其是這等快速攻堅戰。

然而,在聽完張玉的話後,朱棣卻沉默了下來,並沒有直接回答。

對於張玉所言,朱棣並不算是特別的滿意。

雖然是極為穩定,但收獲太少。

眼看王爺陷入沉思,張玉和朱能也只能安靜的等待著王爺的定奪。

在朱能看來,張玉所言,已然是極為完美的計劃了,而且這樣的想法,是朱能腦海中根本沒有冒出來過的。

現在的朱能還很年輕,知曉自己跟張玉比起來,有太多的不足,不過這正也是他學習最好時機。

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這樣的決策中心。

朱棣沉思之中,突然就站起身來,看向窗外。

這個時候,他在考慮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便是自己的體面。

這般做,到底值不值得。

毫無疑問,在張玉打開這個局面之後,有著很強軍事天賦的朱棣,嗅到了時機。

當張玉說聯合道衍的時候,他想到了更多。

既然可以聯合道衍,換一個角度來說,他也可以聯合晉王朱棡,齊王朱榑。

馮勝那邊肯定不會答應,他不會去冒被朝廷降罪的風險,這一點朱棣非常的清楚。

但是晉王朱棡,齊王朱榑,就完全不同了。

他們會跟自己一般,往後留在倭國發展。

這對於自己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但是,這需要朱棣主動出面,去跟晉王朱棡相談。

從體面的層面來講,朱棣的顏面是有些過不去的,好像有率先認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