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朱元璋的陷阱(第2/3頁)

每個小孩的吃穿用度,包括妻子加起來,最低的標準也是三貫超往上了。

這是普通使用的標準,如果只管吃飯的話,自然還要少一點。

其實朱英的想法非常的簡單,他喜歡百姓可以更好的養育自己的子女,至少在多名子女中,可以供養一人求學。

哪怕是最為簡單的求學。

現在按照工頭這麽搞,自然就全都亂套了,別說求學了,完全就是餓不死的概念。

如此一來,這跟牢籠治世又有什麽區別。

這不是朱英想要的。

他的目光,格局,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完全不同,他知道,這個世上,還有著更加廣袤的世界。

即便是當今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哪怕是不可調和,也可以向外進行轉移。

世界這麽大,如今大明的人口也不過六千多萬,就算是再擴充數百年,大明的疆域加上生產力的發展,也完全沒有任何的壓力。

而對外的不斷擴展,移民,則可以保障大明的國祚,在不斷的延長。

當外部的矛盾變得緊張的時候,自然內部的矛盾就會開始慢慢的淡化。

亦如現在對倭國的征伐。

在京師邸報上,關於對戰倭國的時期,一直都會不間斷的刊登。

其中除了對於倭人的一些情況講述,還會有關於倭國的一些風景畫作,甚至暗中授意在編纂關於倭國的文章中,還會淺談一下對於往後倭國的可能。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就是朱英想移民一些大明百姓到倭國那邊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倭國的戰爭情況其實並不利於大明。

其中最為主要的並非是在戰爭層面的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士氣的問題。

這等異國他鄉的環境,偶爾來個小地震,小風暴啥的,便讓大明的戰士有些吃不消了。

而且倭國的武士,在沒有正面對抗的情況下,最喜歡搞的就是叢林遊擊戰,這對於大明遠征軍的損傷不大,但卻很是煩人。

時間一長,不少將士的性情變得有些暴躁,畢竟去的多數都是一些武人,文人比較少,這也讓跟治下的倭國百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

教化,是一個長期的時期,並非是說短期內就能解決的問題。

不過雖然有這樣的征兆,至少要對倭國進行幾次大規模的作戰,才會看接下來的安排事宜。

當朱英回到坤寧宮的時候,他明白現在對於工頭這邊,已經沒有說改教的可能了。

唯一比較麻煩的就是證據的問題。

不過有時候,證據也並非是那般重要吧。

關於這一點,自然朱英也是匯報給了老爺子知道。

現在的朱元璋,對於商業上的發展已經有一種得心應手的感覺。

當熟悉了大孫的一些商業套路後,不說加以創新,至少在維持目前的商業方向來說,朱元璋已經非常有心得了。

尤其是在對海外貿易的一些安排上,許多的細節要求,比如指定的相關規定,制度,章程。

幾乎都是由朱元璋親自動手操盤,當朱英看到這些詳細的時候,這才明白老爺子的智慧了。

比之朱英自己的一些想法,朱元璋的一些制定的規矩,雖然顯得嚴苛了一點,但卻可以更好的維持海貿體系的發展。

而在工頭的事情上,朱元璋也講述了自己想法給大孫參考。

總體上朱元璋還是希望大孫能夠自己定下決策。

他並沒有直接的說,而是告訴了大孫一個道理。

“在咱看來,民本身就有兩種,刁民及善民。”

“善民不刁,雖說是老實本分,但卻欺軟怕硬,為了一些希望,從而甘願忍受,但若是把他逼到絕路上,自然就會徹底的放開一切。”

“在這個時候,善民和刁民,自然也就沒了區別。”

“刁民不善,欺霸他人,可為自身利益不擇手段,但若是遇到了更強之人,刁民自然也就變成了善民。”

“在對待百姓這方面,不能一味的予以好處,當知鬥米恩,升米仇,大孫給的多,自然就給了別人有機可趁。”

“若是這工錢對於每一個百姓來說,一分一厘都是相當重要,自然也就不會出現了這般現象了。”

老爺子的意思,其實朱英的心裏是清楚的,便就是取消關於工人最低月錢律法的保護,或者說降低。

當每一文錢都變得重要的時候,那麽這些工頭,自然就會被其他的工人所沖垮。

可這並不是朱英想要的。

看到大孫默不作聲,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咱便是知道,大孫不會這般做。”

“咱方才說的,是官員治世之道,是儒家的手段,可這不是咱皇家的手段。”

“這天下,是咱爺孫倆的,既然大孫定了規矩,朝令夕改,豈不是平白丟了自己的顏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