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朱英的應對(第2/3頁)

哪怕是朱英,也不敢說到底哪方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像是有些歷史上,才能比較平庸的皇帝,這個時候做出選擇,誰又能知道對錯呢。

一些看似昏庸的決定後面,指不定也有著其當初的道理所在。

朱元璋擡手,旁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劉和,立即朗聲道:“肅靜!”

奉天殿的討論聲,便就此安靜下來。

朱元璋開口道:“大孫,關於這件事,你是如何想的。”

朱英就知道,老爺子肯定要問到自己的身上來,也算是一種考驗吧。

朱英回道:“孫兒認為,打還是要打的。”

朱元璋沒有反駁和贊同,問道:“大孫,說說你的看法。”

朱英點點頭,分析道;“傅侍郎說的沒錯,關於麓川國,已然有多次反叛,顯然暗藏不臣之心久矣,但凡有任何的機會,都會立即行叛亂之舉。”

“此番聯合其余兩國出兵,顯然並非是臨時起意,而是籌謀已久。”

“即便這次不打,往後的倘若我大明有任何機會,也會再次叛亂,由此看來,麓川王室,已然成為狼子野心之輩。”

“所以孫兒認為該打,且不當是麓川,孟艮也不能放過。”

聽到這話,朝堂中一片嘩然。

即便是主站的傅友文都沒有想到,太孫殿下不僅要打麓川國,還要打孟艮國。

朱元璋也皺眉道:“同時征伐兩國,這給西平候的壓力就很大了,倘若不順,便就有些麻煩了。”

朱英作揖回道:“孟艮國度狹小,不過麓川兩成疆域大小,麓川國主導此次犯我大明之事,更向其後阿瓦借兵。”

“便是如此,也僅僅不過十萬余兵,由此可見,麓川艮兩國,如今國力並不旺盛。”

“且這番西平候大破三國之兵,氣勢正弘,麓川孟艮國內,必然是一片混亂。”

“紅河自南而起,途徑麓川,孟艮,瀾滄,安南四國,如今安南境內,有我大明五萬精銳,可前後呼應,牽制瀾滄。”

“孟艮小國,便就三萬兵,足以直入其都,改天換地。麓川也無須十多萬將士,便是有個八萬軍,趁此得勝之機,自當可勢如破竹。”

“西平候無須親上,領九萬兵回轉雲南,以穩境內。”

“取下兩國之後,廢其王室,另立新王,我大明行軍之錢糧,盡皆由兩國負擔,無須一次拿出,可分十年,二十年,每年繳納。”

“兩國國內之兵,實行我大明衛所換班制,入雲南操練,屯田,數年置換。”

“亦可提拔雲南土司大族青年才子,入兩國任職文武官員,加以掌控,緩慢滲透。”

“兩國新立之王,則由我大明敕封,敕封之時,當來以京師覲見方可。”

“以我京師之繁華,震懾其心,以我京師之軍力,震懾其神,如此當可滅其不臣之心。”

朱英的話說完,朝堂之上,一片寧靜。

這種新奇的方式,是當今大多數的官員,從未有想過的。

在很多官員看來,對於化外之國,無非就是納入大明,或者讓其朝貢大明。

但是太孫殿下的方式,截然不同。

雖說沒有納入大明,但是從各方面,已經把其徹底架空,而後一系列的安排,更是會逐漸加強掌控。

朱英的這種做法,便就是基於去軍事化,而後加以教化為主。

類似於殖民的手段,但又不完全相同。

像是麓川,孟艮,包括瀾滄,安南,目前還有著奴隸制的存在,和大明現在的情況,很是不同。

朱英要做的,便是用大明如今更為先進的制度,文化,進行一個蠶食。

朱元璋聽完之後,笑著說道;“大孫的法子,很是不錯,諸位愛卿,可是有什麽想法,或者是加以補充的。”

下面的官員們聽完,哪還有什麽說法可言。

陛下都已經這麽說了。

隨即,各路官員盡皆開始上奏。

“太孫殿下的法子,當真是讓微臣得以開眼,與方才之爭奪對比起來,尤為可笑。”

“太孫殿下果真是才思敏捷,臣萬萬不如也。”

“此番對策,即可安雲南境內穩定,亦可收拾兩國不臣之心,如此上策,微臣便是想破了腦袋,也是想不出的。”

一波波的誇贊,接連不斷,在這種好事上面,沒有誰會吝嗇兩句贊美。

朱元璋也是高興的點頭。

畢竟大孫的這些安排,確實是非常不錯。

其實在這個事上,還有一個點,便是沐王府的忠心問題,朱英並沒有去提及。

他自然是知曉的,歷史早已見證沐王府的忠誠,即便是傳承近三百年,雲南在沐王府的掌控下,一直都是非常的穩定。

而且沐王府對於大明的忠心,也從未有過任何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