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對朱高熾的看重(第2/3頁)

在李景隆戰敗後,文臣方孝孺又給朱允炆建議離間計,離間朱高熾與朱棣的父子之情,方孝孺建議讓朱允炆大張旗鼓的下旨冊封朱高熾為燕王,只要朱高熾獻出北平歸順朝廷,朱允炆對朱高熾既往不咎,將由他繼承燕王之位。

方孝孺的離間計確實高明,不管朱高熾接受不接受朱允炆的勸降冊封,只要這件事大張旗鼓的宣傳出去,就能離間朱高熾與朱棣的父子之情,如果能讓朱高熾與朱棣父子之間產生內訌,那朱允炆就能輕松平定朱棣了。

不過朱高熾卻沒有中朱允炆的離間計,當朱允炆的冊封使者和詔書抵達北平之後,朱高熾連看都不看,直接命人把使者和沒開封的詔書一並送到前線交給朱棣處置。

朱棣本來在朱高煦、朱高燧兩兄弟的挑唆下差點中計了,直到看到朱高熾送過來沒開封的詔書才打消了疑慮。

在靖難之役中,正是朱高熾成功地鎮守住了朱棣的大本營北平,才能讓朱棣安心地帶著朱高煦、朱高燧兩兒子和其他將領大殺四方,而後勤補給都是由朱高熾負責提供。

因此朱棣靖難之役能夠成功,至少有朱高熾四成的功勞。

朱棣五次北伐蒙古期間,外加他準備遷都北平時期,他都讓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這也讓朱高熾可以先後監國六次,朱高熾累計監國十余年,史稱朱高熾監國。

要知道朱棣在位總共才二十二年,朱高熾監國的時間幾乎占據了朱棣在位時間的一半。

朱棣在位時期基本軍權由他掌控,而政權他則基本交給朱高熾處理,所以後世都戲稱朱棣不過是兒子朱高熾麾下的威武大將軍,專門負責打仗而已。

也確實如此,所以別看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而他實際執政的時間遠比在位時間要長,朱棣打造的永樂盛世其實至少有朱高熾一半的功績。

可以說朱高熾在監國時期政績斐然。

他在監國時期賑濟災民、開墾荒地、修築堤壩、解決漕運、在全國擴建糧倉還能為朱棣北伐提供有力的補給保障,對發展永樂盛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為後來的仁宣之治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所以《明史》稱朱高熾監國時期為: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

最後一句的“朝無廢事”就是對朱高熾監國的最大認可,二十年的太子,十年的監國,最終卻換來了朱高熾一年的皇帝命。

而就在徐儀華和朱高熾討論太孫的時候,朱英也在尋思跟隨去遼東的人選。

去遼東,不僅僅只是打仗,還要有發展。

所以這次去,大軍武將不能少,能臣官吏也缺不得。

尤其是在內政這塊。

可以想象,到了那個時候,朱英的主心骨定然是在對戰之上,所以必須要有這麽一人,都能幫助自己穩定後方。

只是短暫的沉思,朱英就想到了在北平就交好的堂弟,朱高熾。

其實朱英傾向於朱高熾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思想上的認同。

尤其是在對待百姓這塊。

歷史上的朱高熾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很好,他沒有朱棣的心狠手辣,也沒有兄弟朱高煦的風流倜儻,肆意囂張。

他通過自己實實在在的政治舉措,倡導以民為本,發展生產,不但打破朝廷嚴酷的政治氛圍,還達到了籠絡人心的目的,樹立了極好的親民形象。

朱棣於執政時期尤為重視功勛,尤其是因為得位不正的關系,一直渴望裂土擴疆,證明自己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選。

在位時期南征越南,北伐蒙古,是一系列的軍事行動,而每一次軍事行動的背後都是老百姓在替朱棣買單。

朱棣如果不是有一個好兒子朱高熾二十年幹太子、十年做監國地幫他運作著永樂盛世,恐怕他也不會那麽頻繁地能對外用兵。

縱觀大明一朝的奇葩皇帝很多,但是朱高熾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仁厚之君,一位明君。

這也是朱英對其最為欣賞的地方。

在朱高熾內心還在糾結的時候,一名宦官入了燕王府。

“遵太孫殿下令旨,召大王子朱高熾入坤寧宮覲見。”

手捧令旨的朱高熾,心裏頭有些復雜,不過徐儀華很是開心,這說明太孫沒有忘記這個堂弟。

在娘親的囑咐中,朱高熾便隨著宦官上了馬車,直奔坤寧宮而去。

便就是在這個時節,倭國那邊,神風將領。

大多數的明軍將士,都是生活在內陸之中,可以說八成的將士,從未接觸過台風。

剩下的兩成,便是生活在大明沿海。

颶風降臨,最先登陸的地方,便就是九州島南部。

這個地方,也就是明軍最初登陸的地方。

如果沒有馮勝下令,讓所有的船只都回去運糧,順道避開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