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想買火器的倭國(第2/3頁)

像是那些城池,可以說是在攻打的當天就能拿下。

之所以如此簡單,最大的因素還是在於火器的使用。

目前的倭國,是大刀,長矛,弓箭的時代。

尤其是那矮小的城門,大小將軍炮一架,轟他小半個時辰,別說城門了,城墻幾乎都轟爛了。

還談什麽防守。

然後火統兵上去掃射一番,而後大軍壓入,哪有什麽反抗之力。

在見識了明軍火器的威力之後,倭國自然是大散錢財,想要購置火器軍備。

不過火器都在大明朝廷的管轄中,尤其是對於海域的封鎖,哪怕走私商人在這個時候,都不敢冒險去給供貨。

別說走私了,哪怕是在大明區域內大量購置火器,亦或是火藥等,都會遭受到官府的審查。

一旦有任何風聲的泄露,那就不用說了,百分百的九族誅滅。

目前因為官營的緣故,所以看似制造緩慢的火器,其實成本都不算很高。

哪怕是一門大炮,綜合價格也就在八貫鈔左右,像是火繩槍造價的成本高一點,也不會說超過兩貫鈔。

雖說理論上是一比一的銀價,實際上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還是要超出寶鈔許多。

二十兩一支火繩槍,那幾乎就是天價了。

這還是僅僅是火繩槍,算上火藥的話,簡直就是暴利。

但是這個錢,朱英暫時可沒打算去賺,尤其是對於倭國。

當今火器還是被官府牢牢掌控,也不存在什麽軍火商,朱英還要趁著目前火器所帶來的降維打擊,對於大明進行新一輪擴張之後,才會開始考慮變賣一些淘汰的火器。

哪怕是倭國開出再高的價格,也絕不會賣給他們一支火銃。

朱英在沉思一番後說道:“倭國他們開出的價格,必然會吸引到一批鋌而走險的商人,尤其是晉商。”

“他們想要火器,也就只能是對衛所裏面找路子了。”

“既然如此,張伯,你便讓咱們那些暗中掌控的小商會們發出收購火繩槍的消息。”

“定價嘛,便就在五兩銀子一把火銃,火繩槍出價十兩,有多少收多少。”

張伯聞言道:“妙啊,東家這個法子真的好,如此一來,誰賣咱們火統,立馬就能知曉,完全可以直接截斷。”

朱英笑而不語。

釣魚執法這個東西,不早就是後世慣用的套路麽。

目前還沒有哪個商會來販賣軍火,只要他第一個放出消息,就絕對不會有人說想到是朝廷的人。

而且這個生意還是長期做,但凡有一點苗頭,就能迅速找到源頭去剿滅。

相對來說,在有線索的情況下,就很容易了。

蘇州府目前的情況還算是不錯,錢財到位,基本上就是開辦船廠了。

這些事情,自然不是說要朱英來操心。

接下來便就是新的行程:上海。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朝廷準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奏設立上海縣,縣治定在宋朝設立的上海鎮。

從漢代起,上海就有鑄錢、冶鐵、煮鹽業。

隋唐時期,隨著江南經濟的不斷開發,上海一帶的經濟也得到較快的發展。

唐開元初年,興修了南起鹽官、北至吳淞江的捍海塘。

土地也得到開墾,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產糧區。

此後,人口及縣鎮漸增,規模日益擴展。

中唐以後,上海與海內外的經濟、文化聯系進一步擴大,唐天寶十年,從昆山、嘉興、海鹽三縣劃出地區設立華亭縣,華亭縣東北方境內的華亭海。

華亭縣東北部的青龍集鎮,海舶雲集,煙火萬家,時人比之杭州。

當時上海作為新的貿易港口,已是風檣浪舶,商賈糜集之地。

元至元十四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繼而又設都漕運萬戶府。

其時,上海鎮已為“華亭東北一巨鎮”。

至元二十八年,將華亭縣東北的五個鄉劃出,定名上海縣。

上海建縣後,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植棉業日趨興盛,棉紡織業亦漸漸興起。

松江烏泥涇人黃道婆,從海南帶回先進的紡織技術,並改革紡織工具,織品量多質優,促進了手工棉紡織業的發展。

明朝如今,也是一直沿用上海縣的稱呼。

“果真繁華。”

朱英有些感嘆。

上海縣這裏,比之其他地方,在商業上的發展,由於紡織業的興起,已然有了最初的資本的雇傭關系。

包括這裏的稻田,大部分都在種植棉。

糧食和植棉業,幾乎都已經快成五五開的局面了。

加上本身就是重要的漕運港口,經海路運送糧食物資的船都是由上海啟航。

這也導致上海縣這邊,對於糧食很少有緊缺的現象。

當勞動力被解放出來,工業化的興起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