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朱棣在倭國(第2/3頁)

比如唐朝把中書省改為“紫薇省”,倭國幾年後也設置了“紫薇中台”。

唐朝把原來紀年的“年”改成“載”,倭國也在十一年之後,將“年”改為“歲”。

唐玄宗赦令唐朝每戶必須持有一本《孝經》,倭國也迅速如法炮制。

倭國舒明天皇時代到宇多天皇時代,倭國在二百六十四年間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除去未及成行的三次之外,真正意義上的遣唐使是十六次。

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唐朝沒有敕封,但是倭國卻一直以中原附屬自居。

包括對於宋朝,也從來都是恭恭敬敬的。

蒙元的兩次伐倭,其根本的意義在於,倭國認為蒙元沒有資格入住中原大地。

哪怕如此強勢,也對蒙元使臣,非常之不認可。

這才導致的忽必烈大怒。

以至於到了朱元璋這裏,倭國覺得自己打敗了蒙元,在文化上,比之明朝更為接近中原,便就拒絕對大明的稱臣納貢。

而倭寇的出現,最初的時候,並非在明朝,而是在蒙元。

說起來有些搞笑,最初的倭寇,是抱著打擊蒙元,幫助宋朝的心態出現的。

從某個角度上看,是正義之師。

不過在感受到劫掠的快感後,便就逐漸走歪了路子。

哪怕是大明建國,已經止不住倭寇對於財富的誘惑了。

當然,對於強者的崇拜,倭國從上至下,皆是如此。

朱棣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記載,且在觀察之後,才會生出如此心思。

“王爺大才,末將遠遠不如。”

張玉的馬屁,適時到來,讓朱棣尤為得意。

如果只是普通的征戰,朱棣自然不會過多的考慮將士們的一些情緒。

但現在不同,如今是類似於屯兵的概念,而且異國他鄉,將士們的情緒,很容易就會出現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粗暴的教坊司,就是最方面宣泄將士們情緒的地方。

此時,一名將士突然上來匯報:“啟稟王爺,有一倭人,想要覲見王爺,錦衣衛那邊說,好像是知曉藏糧食的地方。”

朱棣眉頭一挑,道:“讓他過來。”

很快,一個看上去還算是幹凈得體的倭國老頭,在極為軍士的押送下,就來到了朱棣這裏。

朱棣自然是不懂倭語的,不過在來之前,顯然早就有這樣的情況預料,朱元璋安排錦衣衛這邊,大量的懂倭語的翻譯,隨同前往。

那老頭見到朱棣,看見朱棣的打扮,立即恭敬的趴在地上,嘰哩哇啦的說起來。

朱棣皺眉問道:“他在說什麽。”

錦衣衛連忙翻譯道:“回王爺,他說他叫石原杜夫,是石原家的家主,他代表石原家向你問好。”

朱棣點點頭,道;“告訴他,本王很好,他說他知道倭軍藏糧食的地方,這件事可是為真。”

錦衣衛連忙把燕王的話翻譯過去。

石原杜夫聞言,連連點頭。

錦衣衛翻譯:“他說糧食,就藏在不遠處的三個山洞裏面。”

朱棣問道:“為什麽要把這個消息,告訴本王。”

老頭大一篇嘰哩哇啦的話,就迅速的說了起來,語氣中帶著哭訴。

錦衣衛聽著,也感覺有些頭大,只好簡短的翻譯道:“王爺,他的意思是說,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像王爺這麽好的君主。”

“將軍的武士們,總是欺辱他們,吃最差的食物,幹最多的活。”

“王爺來了之後,沒有把他們當做奴隸看待,反而拿自己的糧食,分給他們作食物。”

“所以他們決定告訴王爺,倭軍們藏匿糧食的地方。”

聽到錦衣衛翻譯這話,一旁的張玉,頓時目瞪口呆。

不由道:“王爺真是神機妙算。”

先前張玉雖然呵斥朱能,其實心中也在想著,把將士們的糧食分給倭國百姓,也是一件不怎麽好的事情。

哪裏知道,反轉來得這麽快,這才僅僅兩三天的時間,倭人就把糧食的藏匿地交代出來。

之前嚴加審訊了那麽多倭人,都沒半點用處。

對於這件事,朱棣其實也是非常意外,沒想到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糧食的問題,就這麽得來了。

倭國的那些武士,別的不說,骨頭還挺硬,打死都不說出來。

或許有些是真不知道。

反正現在既然到手了,那就問題不大了。

“告訴他,若是能找到足夠的糧食,本王特別允許,準他入我大明戶籍。”

朱棣高興之余,對其說道。

錦衣衛翻譯把燕王的話說給石原杜夫聽。

石原杜夫聽完之後,納頭就拜,連連磕頭。

其實對於百姓來說,不管是倭國的百姓也好,大明的百姓也好,並沒有太強的國家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