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朱元璋的轉變(第2/3頁)

“這些把銀子藏在地窖裏的,老老實實拿出來購置貨物。”

“貨物的價格便宜,可賣得更快,百姓也得到了好處,大孫賺取了錢財,國庫增加了i稅收,憑空竟是多出了這麽一大筆錢財來。”

“有點意思,貨物沒變,人沒變,錢卻變了。”

“賣貨的商人,覺得自己賺了,買貨的百姓,也覺得自己賺了,大孫賺了,國庫也賺了。”

“這便是商道嗎?”

“為什麽這些事情,咱從書上,就從未看見過呢。”

“那些商道之書,講述的盡皆是些低價高賣,囤貨居奇,投機倒把之事,大孫這些法子,才是真正的堂皇正道。”

朱元璋自顧自的說著,在他的下面,還有著各部尚書。

也在看著裏面同樣的記載。

自從朱英這裏的印刷廠幹起來後,很多東西,都無須手寫,逐漸開始作用於印刷。

宮廷裏面,自然也有一套銅活字的模具。

“你們也看了,倒是跟咱說說,這商道,還是小道嗎。”朱元璋問道。

戶部是管錢財的,聽到陛下的問話,作為戶部尚書的趙勉,自然是由他來回答。

“回稟陛下,太孫殿下之商道,已非民間商人之小道,而是國之大道。”

“在這其中,每一個看似為賺取錢財而定下的手段,實則其根本的目的,是在於小民得利。”

“臣先前有聞,太孫殿下出千萬貫寶鈔,對於所有的商品,在限定的時間內,予以極大的折扣。”

“說來慚愧,當時在臣的心中,並不能理解此事,然出乎臣之所料,在此事結束過後,一番核算下來,不僅未虧,反而賺了。”

“臣當時心中好奇,便就開始鉆研此事。”

“最後發現,之所以能賺,而是群英商會,在各地以批量之形式,低廉之價格,購置大量貨物。”

“行商們出售貨物,往往需要東奔西走,勞累數月乃至大半年,亦是不見得能夠售罄手中貨物。”

“而群英商會這邊,一舉全部收購,這般省去了大量的功夫。”

“是以有一些貨物中,哪怕是讓利三分,四分,甚至過半,行商們也願意出手。”

“群英商會在大量購置這些貨物之後,利潤自然就極高,降價看似誇張,實則還有利可圖,加上時日限制,百姓也就紛紛解開錢袋,大肆購買。”

聽著戶部尚書趙勉的分析,講述。

不僅是上首的朱元璋,還是在座的其他尚書,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心裏頭也開始清晰起來。

這就是太孫殿下的賺錢手段。

可謂是把整個南直隸地區的經濟,就這麽一下子全部盤活了。

“趙尚書,這個法子,可否在其他地區,也能如此推行。”朱元璋沉吟一下問道。

趙勉想了想,回道:“回稟陛下,此法有所限制,只能用於百姓富足之地。”

“京師之中,向來大戶居多,大量的貨物過來,大戶們可全部購光。”

“除開江浙一帶,臣想不到還有那些地方,有如此之多的大戶。”

“不過有些相對來說還算富足之地,地方官府可幫忙采購,低廉賣給百姓,倒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法子。”

朱元璋聽聞後,搖頭道:“采買之事,不當是官員代辦,如此一來,中飽私囊者眾多,真到了百姓手中,反而只高不低。”

“說不準有些心黑的,強買強賣,價格反倒是比原先更高。”

“大孫曾言,商道之處,唯有以商治商,不可跨界而行。”

“這些采買之事,往後要是要交到商會手中。”

對於官員的不信任,是朱元璋從小就有的感官,加上大孫也說過,官員絕不能過於插手商道之事。

這就讓朱元璋心裏有了決定。

商道是一方面。

接下來,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也紛紛就太孫殿下目前所展開的一些策略,開始議論起來。

在兵部這邊,主要就軍政分離,包括防止衛所的糜爛等一系列事情,由兵部尚書茹瑺,發表自己的看法。

刑部這邊,便就是新版大明律法的修訂了。

工部這邊的事情,就比較多了。

水泥,印刷,造紙,火銃等一系列的研究,制作,都是在工部負責。

單單一些想法和講述,工部尚書沈溍,一人幾乎講述了大半個時辰。

反倒是吏部這邊,能講的事情比較少。

至於禮部,雖然沒有尚書,也有禮部左侍郎在。

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近期科舉的一些改變。

朱元璋聽完之後,這才驚訝的發現,短短不過大半年的時間裏,大孫竟然已經插足了六部之中的方方面面。

且一切有條不紊,按部就班。

一直到差不多日落時分,關於太孫殿下的討論,這才堪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