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發兵遼東(第2/3頁)

一個衛所長期駐紮在同一個地方,腐敗的現象,只會越發的嚴重。

現在大明國庫充盈,即便是兩線作戰,基本上也沒什麽問題。

到了夏糧征收的時候,那就更加不用說了。

不把遼東那邊整理幹凈,沃土的開墾也不會急著開始。

沃土就在那裏,誰也偷不走,拿不動,除了大明有這個開墾能力,其他無論誰來都不得行。

遼東的事情緊鑼密鼓,這邊朱英的軍事學院也沒停下。

大量招收生員的消息,隨著驛站散播到大江南北。

加上前面朱英對於考生的優待,改善,使得許多學子對軍事學院也算是心生向往。

別的不說,至少第一批生員的招收,至少能達到滿額的狀態。

聽上去有些奇怪,畢竟這是大明軍事學院,還是陛下擔任院長。

好像應該都趨之若鶯才對。

實則對於武人的偏見,在絕多大數的百姓眼中,就已經是刻板印象了。

甚至很多百姓,搖身一變從軍後,也會跟著軍中的風俗來。

這不是大明朝的緣故,而是自從始皇一統天下後,幾乎都是這麽一個調調。

朱英的軍事學院招收生員的要求可不低。

別的不說,只要要有識字的能力,才算是有基礎資格,否則寧缺毋濫。

而能夠識字的,幾乎都是文人了。

普通老百姓也沒這個能力去供養讀書人。

小孩稍稍長大一點,那就得幫家裏做事了。

而這個時候,朱允炆那邊的律法書修訂,也基本上已經完成了。

臨近黃昏時,朱允炆興高采烈的捧著大明最新律法典籍,歡天喜地的跑了過來,跟大兄報喜。

“這段時間,辛苦了。”朱英接過律法書之後,並沒雨第一時間去查探,反而是笑著說道。

聽到這話,朱允炆心中不由生出感動。

“給大兄辦事,不辛苦。”

朱英搖頭道;“修訂大明律法,並不是為我辦事,而是給天下的百姓辦事。”

“我之所以讓你把律法定得如此細致,最大的原因就是讓遭受到不公的百姓,可以根據這本律法書,來平冤屈。”

“可以說這本律法書跟整個大明的未來,都是息息相關。”

聽到大兄的教導,朱允炆低頭回道:“謝大兄提點。”

朱英見氣氛有些凝重,便就起身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不管怎麽說,這件事辦得很漂亮,沒有辜負為兄對你的信任。”

“說吧,有什麽需要獎賞的,能夠答應的,為兄必然會答應。”

聽到這話,朱允炆的腦海裏,想起了娘親的囑咐。

便就硬著頭皮說道:“大兄,我也想海外建藩。”

“哦!”

朱英有些詫異的看向朱允炆,隨即又釋然起來。

這番有些難為情的模樣,顯然不是出自那自身的本意,必然是有人在後面支招。

朱允炆平時親近的,也就那麽幾人。

李景隆,黃子澄,還有呂氏。

深入一想就知道,三人也就唯有呂氏了。

李景隆是跟著朱棣跑的,這也不是個新鮮事了,單單幫助燕王朱棣招賢納士,就已經明白。

黃子澄也不會是。

因為他是個讀書人,更是一個文人。

作為文人的黃子澄,更多的想法就是留在京師,而不是跑到某處窮鄉僻壤當個土皇帝,雖然現在的黃子澄,其實也沒什麽選擇的余地。

是以只剩下呂氏了。

從呂氏和朱英的關系上來說,本就是件很尷尬的事情。

朱英可不會去認這個繼母,這一點呂氏心裏頭也非常的清楚。

若是朱英當了皇帝,那就更加的尷尬了。

俗話說得好,只有皇帝讓你尷尬的,哪有讓皇帝尷尬的事情。

到了那個時候,可就不好說了。

“想好去哪了吧。”朱英直接問道。

朱允炆一愣,因為按照娘親給的可能中,並沒有現在這麽一出。

他都已經準備好了各方面的說辭,怎得到現在就全部用不上了。

“回大兄的話,我還沒有想好去哪裏,一切任憑大兄安排。”朱允炆作揖道。

算是把這個皮球,又重新拋回給了朱英。

朱英也幹錯,起身後走向書架那邊,從上面拿出來一個簡易地圖,遞給朱允炆。

“這是如今大明之外的一些地方,雖說是海外就藩,但也不能太遠了,倒不是別的原因。”

“想來對於大多數的地方上來說,比之大明肯定不同,可能會需要許多的糧食,軍士。”

“在這方面,若是有了什麽難處,大明這邊也好方便支援。”

“並不是說,離了大明,就不是大明的人了。”

“可是明白了我的意思?”

聽到大兄的回答,朱允炆接過地圖,深深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