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難搞哦!(第2/3頁)

那就是以征伐倭國戰爭的手段,消耗高麗軍力。

所以在高麗大軍糧食的問題上,朱英並沒有很是急切,姚廣孝也是肆無忌憚。

“我這邊是真的很缺人啊。”

朱英時常心中感嘆。

在明初這個年代,想要尋找什麽志同道合之人,無異是井中撈月。

唯有自己獨自前行,才是目前真是的狀況。

只能是自己慢慢培養,可惜的是在此之前,朱英可不知道自己還有著皇明長孫的身份。

那些花費大力氣培養出來的弟子,都是以安南發展為主,擅長的方面都是合縱連橫,巧舌如簧。

搞間諜,離間,打探情報,蠱惑慫恿這些是夠了。

但是發展內政,那完全就是不對口。

好在朱英目前足夠年輕,還有很長的時間,慢慢培養出能夠跟隨自己的精英人才。

譬如面前的常繼祖,就是一個很好的苗子。

常繼祖聽著面前太孫殿下的問話,腦海中不由浮現出昨夜父親囑咐。

“你能有這般想法,得到太孫殿下的賞識不難。”

“但是要真正的得到太孫殿下的認可器重,還需要多多思考。”

“多余的東西,為父也沒什麽可教你的,畢竟為父若是懂得的話,直接就是自己上了,也無須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

“唯一教導你的,便就是讓你知曉,太孫殿下的性格,是和當今陛下一般的雄偉大才。”

“不要妄圖在他們的面前耍什麽小聰明,坦率真誠才是你是否能夠獲得看重的關鍵。”

“當你提出自己的所想問題後,也要同時想到,假若太孫殿下問你如何處置,你該如何回答。”

常繼祖真的很慶幸,昨夜父親跟自己說的這些話,今日太孫殿下果真是提到了。

“臣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子監目前的積弊由來已久,想要徹底的改革,很難建以全功。”

“如若是直接強行改革,反而容易引發動亂,因此臣認為應當是循序漸進為主。”

朱英聽到這裏,輕‘哦’了一聲,稍許有些詫異。

因為無論是從面相上看,還是從其他方面判斷,常繼祖都屬於那種莽夫類型。

而現在說出的這番話,卻有一股子細膩的味道。

那麽這話,是常繼祖自己想的,還是別人教的,就有待商榷了。

“接著說。”

朱英看常繼祖因為自己出聲打斷,也就停下來,便就示意道。

常繼祖見此,眼底閃過喜色,知道自己剛才的話,打動了太孫。

後面講述起來,也就更加自信了。

“臣觀國子監學子,多數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整日口中講述著所謂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奉兩位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為名言。”

“以至於才會有那等荒唐之言出自口中,像是這等不明事理者,因國子監便利從而成就一方父母官,那只會是當地百姓的災難。”

“即便有些仁義道德,也無法建立功勛,反而會被手下人架空,整日就想著攀附權貴,升官發財,這對於吏治沒有任何作用,反有崩壞之嫌。”

“因此臣心中覺得,不該讓國子監的學生只以讀書為主,應當予以多多接觸百姓,更加了解百姓之難,農業水利,都不得毫無了解。”

“哪怕是資歷足夠,也不得輕易外放為官,需在京師附近,先行學習政務之道,經受考核方能真正為官。”

“之乎者也,並不能填飽百姓的肚子,仁義道德,也勸諫不了匪徒寇患。”

常繼祖說完,朱英再度認真的審視了一番。

不得不說,目前常繼祖的這些建議讓朱英感到非常的驚喜。

他並不認為這些想法是常家在後面推導出來的,倘若有如此見解之人,絕不會籍籍無名。

在常繼祖說話的時候,朱英有觀察到,並不是類似背誦的那種感覺,而是真的在思索自己所見到問題。

常家中,不管是常升,常森,給朱英的感覺都很平庸,既沒有什麽謀略,也沒其父親常十萬的勇猛。

或許去世的常茂會有些不同吧,畢竟作為嫡子,在培養上會花費更多心思。

只是從際遇上可以看出,多是繼承了魯莽。

“表弟說的這些很有想法,不過國子監作為我大明最高學府,牽扯甚廣,若行改革之事,自當要通稟爺爺知曉才行。”

“不過為兄倒是沒有想到,表弟還有如此見解,不知表弟自身可有什麽想法,未來有什麽打算。”

朱英說道。

改革國子監是必然的,常繼祖提的這幾個點子,也是相當不錯。

朱英之前就覺得不該過於重文輕武,尤其是學子,更不該贏弱不堪。

多接觸百姓,不說做到真正為百姓辦事,但了解農事,做好份內工作,這些都是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