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迷茫的朱棣(第2/3頁)

良久,才牙齒一咬,回道:“兒臣願意鎮守遼東。”

朱元璋和朱英再次對視一眼,稍稍有些放下心來。

這是因為朱棣的遲疑。

若是朱棣沒有半分遲疑,那肯定就暗藏不軌之心。

說明一切都在他的計劃之中。

“既然四叔已經想好,那侄兒也就明白了,不過伐倭之戰,還是需要四叔先行前往,打開局面。”

“遼東之事,非是一兩年就能處置的,待倭國平穩,屆時便再請四叔鎮守遼東。”

朱英開口道。

其實在朱英的心中,將朱棣安置在海外,是最優選。

可現在的情況是,在老爺子這邊,心裏頭十分糾結,顯然老爺子更看好朱棣鎮守遼東。

這份是源自於父子間的信任。

朱英也可強行要求,老爺子當然會同意,可這亦是會讓老爺子心裏頭含帶愧疚。

老爺子多次提及朱棣,其實這個意思,已經是很明顯了。

在眾多皇子,除了太子外,老爺子最為看重的,就是朱棣了。

這一點,朱英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

對於朱棣的忌憚,多是來源於後世永樂大帝的風采名聲,放在如今這個情況,從任何方面來講,都沒有翻盤的可能。

這樣都能翻盤,那只能說明他朱棣是老天眷顧,注定的帝王。

雖答應了朱棣前往遼東,但在安排上,朱英還是留了一手。

遼東伐倭並行。

等伐倭搞定後,遼東那邊的劃分歸屬,也基本上差不多了,再把朱棣空降過去,就沒那般容易觸及兵權。

且作為重點的東北黑土,暗中的多番布局,肯定會提前定下。

屆時朱棣老老實實幹個將軍,自然沒有問題。

若是萌生反意,那就不好意思了。

便就了解一下什麽叫四面楚歌,八面埋伏。

朱棣算是滿意的離開了。

朱棣走後,朱元璋問道;“大孫就不要以老四之能力,即便是遲些時候,也可掌控遼東嗎。”

“屆時兵強馬壯,不愁糧食。若強行割據一方,所耗極大。”

朱英笑著回道:“孫兒提前一年布局,效仿當年之高麗,明上暗下,亦如京師之錦衣衛,若這般都能輸了,哪還有什麽好贏的。”

“再者說了,孫兒相信四叔,並非是那般人,無論是燕王妃,世子,孫兒都是見過。”

“熾弟為人溫和,平善。”

“待四叔年老後,便就請來京師,安心過好晚年。”

朱英自信比朱棣活得更久。

只要自己還在,朱棣就不可能翻起什麽大浪來。

而這段話,也就是說當朱棣年紀大了,提不動刀,騎不了馬的時候,就卸去將軍銜,到京師穩定生活。

三個兒子中。

朱高熾肯定不會繼續待在遼東,這句世子的意思也很明顯。

至於朱高煦,朱高燧。

那都是嫡次子了,只能是個沒有藩地的郡王。

這兩人比起朱棣來,那簡直是天壤之別,不足為慮。

對於這樣的安排,朱元璋還算是滿意的。

即減少了割據地方的後顧之憂,也妥善的安排了自家人的關系。

這也是在朱元璋心中最想看到的局面。

“早些歇息吧,明日清晨,便是去拜祭你父親,奶奶了。”

朱元璋輕嘆一聲道。

聽到父親和奶奶,朱英面色也沉重起來,重重點頭。

……

燕王府中。

徐儀華翹首以盼,終於盼得朱棣歸來。

一些宮廷的膳食,分給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包括下人們,也能得些飯食品嘗。

而後朱棣便就與徐儀華一同進了裏屋。

“妾身見王爺面色有些猶豫,是否宴會後有所變故。”徐儀華關心問道。

朱棣輕輕點頭,道:“宴會過後,父皇讓我留下,與太孫一同密談。”

“遼東之事雖已應允,但藩王之權,也將失去。”

隨後朱棣便把中間的一些詳細,講述出來。

徐儀華聽到朱棣答應的時候,眉頭一皺,急忙追問後續太孫的回答。

聽到具體言辭後,這才放下心來。

“多虧是王爺心中猶豫了,若是直接答應下來,怕也就是禍事來了。”徐儀華心有余悸的說道。

聽到這話,朱棣稍一琢磨,頓時就感到一股後怕。

當時那叫身在局中,沒想那般多,現在回味起來,才知道躲過一劫。

若是答應得太爽快。

怕到了倭國後,再也沒有回來的日子了。

甚至於即便在倭國,連藩地都不曾有。

因為答應了回遼東,那麽肯定就會被收回封國之權,到了那個時候,進退兩難,於流放無異。

“幸是愛妃提醒,不然以父皇的脾性,後續真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