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正旦將至(第2/3頁)

寧妃思前想後,看了看徐儀華,心中有些為難,但她確實很喜歡徐儀華這個孩子,往事湧上心頭,寧妃輕嘆道:“罷了,罷了,本宮便就幫你這一次吧。”

“他倆的叔侄情,說起來也是自家的事情,不過這事老身可沒辦法能定下此事,後續究竟如何,還得是看他們自身。”

“若太孫殿下執意不見,老身也是沒得辦法可言,陛下的性子,你也是清楚明白的。”

“依我看呐,也不用去什麽燕王府了,這不馬上都年關了。這是太孫回來的第一個年頭,陛下肯定會大辦的,加上今年諸多皇子都過來了,自然會過個熱鬧年。”

“便就是在那喜慶日子,尋個機會,讓他們叔侄倆好好聊聊,你看如何。”

徐儀華聽完後,稍作遲疑後道:“一切但憑娘娘吩咐。”

寧妃笑著道:“你呀你,倒是陛下那裏,也去請安吧,不過多話便不用說了。說得多,錯得多,現在這宮裏,能夠讓陛下有所偏頗的,唯有太孫了,包括老身在那裏,也得是往下排。”

“老身這年紀雖然大了,可心裏頭還是清白的。”

這便是寧妃在點醒徐儀華了,幾乎相當於直接告訴他,太孫在陛下那裏,提都不要提。

以陛下的性子,但凡你多說兩句,可能就要懷疑你有什麽不好的心思。

“儀華明白。”

徐儀華眼神閃動回道。

她算是真正的見識了,太孫殿下在陛下那裏,究竟是個什麽情況了。

這自家燕王跟之,完全不能比擬。

來寧妃話裏話外,無一不是忌憚,印象中,即便是太子當年,也沒這麽得寵吧?

可想而知,現在的太孫,幾乎和陛下沒什麽區別。

這讓徐儀華心中,也生出了很大的顧忌,也有一絲絲委屈。

都是皇子皇孫,怎得就能如此偏頗呢。

行禮過後,徐儀華邁出後宮大門,風雪中走遠。

寧妃站在門前,看著徐儀華的背影,輕聲嘆息。

……

“熟了沒,還需多久,咱都快等不及了,這香味,太讓咱舒坦了。”

“爺爺,得烤熟了才行,馬上了。”

“快點,快點,那誰,劉和,快給咱把火鉗拿來。”

“爺爺,小心燙著。”

“嘿,大孫,你可是不知道,咱這張嘴呀,哪會怕……哎呦,燙死咱了。”

“陛下,陛下,快快,快傳太醫。”

“瞎鬧,就這能燙著咱嗎,想當年,咱可就從沒怕過燙,就這天氣,能有一口熱乎吃的,可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爺爺,慢點吃,別噎著……”

大明皇宮乾清宮大殿內,門窗緊閉,屋內升起多堆炭火。

在大殿中央,幾條小凳子上,朱英,朱元璋對面而坐,中間便是一個火盆。

此時,朱元璋正拿著剛烤好的紅薯,大口吞吃起來。

“爽!!!咱這身子骨都熱乎起來了,舒坦,真舒坦呀,還是大孫你懂得,這番薯這般烤著吃,在這嚴冬季節,當真是暖到心窩子裏去了。”

朱元璋吃了大半才停歇下來,笑呵呵的對著大孫說道。

朱英拿著火鉗,扒了扒盆底,拱拱火,笑著回道:“爺爺,這般吃法,當真那是番薯一絕,孫兒當年西域的時候,每逢冬季,最喜歡的就是這烤番薯了。”

“美味香甜,亦能飽腹驅寒。孫兒便是靠著這烤番薯,在西域拉了不少人,也算是活了不少人吧。”

“往後經年,希望咱們大明的百姓,每年冬季都能吃上這麽一口烤番薯,想來這日子,就越發有盼頭了。”

聽著大孫說著,朱元璋也感嘆著道:“當年咱流落街頭乞討的時候,最難熬的就是冬季,若是在寒雪時節,有人給咱這麽一塊烤番薯,真就是心窩子都掏出來。”

“然行乞多年,吃了上頓沒下頓,尋常餓個數天都是常事,哪能得這般施舍。”

朱元璋流浪三年,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最後又回到了皇覺寺。

行乞,可不是簡單的事,能夠討得一口飯吃,也是有技術在內的。

三年行乞,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

在最底層掙紮求生,時值亂世,如同行走煉獄邊緣,稍有不甚,便是萬丈深淵。

心腸不硬,下手不狠,面皮太薄,思維愚鈍者,早已化作塵土散去。

走出去,走回來,百不存一。

朱元璋並非是幸運兒,其中某些駭人聽聞的經歷,或許只有他自己心中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