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要錢還是要腦袋

大明律:凡采生折割人者,淩遲處死,財產斷付死者之家。

妻、子及同居家口雖不知情,並流二千裏,為從者斬。

其實在歷朝歷代,皇位掌權者,毫無疑問對於這些人口販子,都是實行非常嚴厲的刑罰。

只不過財帛動人心,依舊有數量非常多的人,黑了良心去幹這個行當。

他們已經不是人了,也就沒必要當人看了

這一趟體察民情,很快就結束了,其中最不開心的,當屬朱允熥,好不容易出宮一趟,不到兩個時辰,一個燒餅,就結束了。

“早知道就不吃這個燒餅了。”回去的路上,朱允熥嘀咕道。

朱英聞言道:“這天下,將不知有多少人,將會感謝你這個燒餅。”

朱允熥有些迷糊,不過大兄的語氣有些冷,似乎剛才小乞丐的事情,讓大兄的心情不佳了。

因此也不敢多問。

回到宮中,朱英立即招來宋忠,詢問明朝丐幫之事。

“這丐幫到底是個什麽情況,與本宮詳細說說。”

面對太孫殿下的問詢,宋忠自然不敢有所隱瞞,一五一十的把所有了解到的情報,全部都講述了出來。

丐幫號稱天下第一大幫會,蓋天下歷朝歷代,無有不淪為乞丐之人,聚夥為幫,打抱不平,舉止介乎正邪之間。

而明朝的丐幫,要比以往時候,來得更加猛烈一些,這其中的緣由,最後轉了一圈,竟然還能跟朱元璋扯上關系。

朱元璋幼時孤寒,被送到元覺寺當和尚,但命運多舛的朱元璋又被逐出廟門,落到挨戶乞討的地步,現在丐幫盛行的敲打牛骨頭就是從他開始。

以至於乞丐供奉朱元璋的愈來愈多,當朝皇帝,儼然是成立當朝丐幫的精神領袖。

鳳陽花鼓很出名,然卻是從朱元璋立國後才出現的。

老家鳳陽人,因為跟隨朱元璋打仗的關系,多是損失慘重。

而在立國之後,許多有關系的,便就拖家帶口的跟著來了南京安定。

以至於鳳陽本地及周邊地區,越發荒蕪。

為了讓老家恢復生氣,朱元璋便就遷徙了南富戶十四萬至鳳陽,並嚴律私歸者有罪。

由於連年征戰,田地荒蕪,鳳陽地方流離失所淪為乞丐者甚眾。於是移居於此的江南富戶每至冬季必扮成窮家門人,藉行乞潛歸原籍,久而久之竟以行乞為業。

其中鳳陽花鼓更是傳唱: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背起花鼓走四方。

而在這個其中,自然是不可能所有的老鳳陽人,全都來了京師這邊,多數選擇還是留在老家。

鄉土之情,古今皆是。

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真正的鳳陽人,也成了這乞丐中的一員。

這邊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鳳陽的乞丐,就連官府都得是小心翼翼。

為啥?

因為就這些乞丐中,許多都是跟朱元璋,或者淮西文臣武將集團,俗稱老鄉會,那可都是沾親帶故的。

基層的知縣,官吏敢於欺壓,過上一段時間,就有乞丐到京師告狀去了。

這樣的事,可不是說說,而是真實多例。

像是在京師住著的淮西文臣武將,聽著小時候的夥伴,亦或是熟人,不但淪為了乞丐,還遭人欺辱,會是怎樣的心態?

尤其不過是小小知縣,甚至是衙役,哪還能有半點顧忌。

這樣的事情一傳開,自然就越演越烈,乞丐們也越發的肆無忌憚,不少甚至還打起了朱元璋的名頭。

別說地方大戶了,官府都得是退避三舍,破財免災。

大家這麽一看,好家夥,這當乞丐可以啊,不僅能遊山玩水,還能有吃有喝。

自然幹不過,那就加入。

鳳陽多數地方,甚至有乞丐熱潮出現,尤其是在鳳陽先前出現造反被鎮壓後,越發如此。

這隊伍一壯大,規矩自然就多了起來。

其中有幾個能識字的,順著那小說演義裏的丐幫,就開始有模有樣的學了起來。

許多城裏,甚至有丐貼的出現。

所謂丐貼,便是向丐幫繳納了保護費的大戶人家,亦或是臨街店鋪,便有一黃紙貼於大門右側。

上有文:一應兄弟不準滋擾。

此紙,丐見之,即望望然而去。大門貼上黃紙黑字的丐條,管叫平日沒有叫花子再敢登門勒索錢財,就像貼上門神驅鬼一樣有效。

若是遇到不肯交納丐捐的人家,乞丐頭會支使群丐終日登門強索硬要,鬧得家宅不安雞犬不寧,非妥協不可。

往往即使鬧到官府去,也不好使。

這些乞丐被抓了,就在牢裏待著,混吃混喝,且人數眾多,縣衙的地牢有時候都關不下,真正的領頭也難以抓捕。

因此,丐頭按季帶著徒弟逐戶收取丐捐,平時遇到紅白喜事就伸手索討喜錢,幫徒日增組織愈密,大丐頭儼然成為幫主,劃界線分地盤,以防止外來的饑民窮漢來占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