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越發強大的朱英

內帑和國庫,名義上雖都是屬於皇室,但實際上用處完全不同。

在很多時候,戶部掌管的國庫會經常和皇帝爭奪歲入。

在很多賦稅方面,文官和皇帝的爭奪,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哪怕是朱元璋,在這方面也不能避免。

內帑的錢財,皇帝自然是想怎麽用就怎麽用,但是國庫的錢財,就必須和大臣們商量著來。

雖然皇帝可以用強,但國庫這邊要用錢財的地方,委實是太多了。

像是官軍傣祿、軍費開支、備荒賑災、光祿寺用鈔、修河、補造槽船、支給鹽商鈔及鑄造寶鈔等等。

這些都是每年戶部的大頭支出。

內帑這邊的項目也不少,如皇帝賞賜、內府買辦、修建宮殿皇陵、助織造及各地藩王俸祿等等,都是需要在內帑裏支出的。

若是內帑沒錢了,朱元璋就只能從國庫裏調動部分過來,美其名曰借。

大家都知道,這一借,當是有借無還。

很多時候,因為財政的緊張,即便是朝堂的大臣們,俸祿也會延遲發放。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尤其是對於官吏。

咱都苦了大半輩子了,現在當了皇帝,還能讓自己苦了?

就目前來說,不管是國庫還是內帑,其實都是很吃緊的,經歷過元末征伐的混亂,大明百待廢興,只能是修養生息,也不可能有太高的賦稅。

所以對於沒怎麽受戰亂影響,極為富裕的江南地區,才會有如此重的賦稅。

“大孫,你不會把咱的內帑,給虧沒了吧?”

朱元璋心中沉思了一番,頗有些擔憂的說道。

雖沒做過商人,但朱元璋也明白,買賣這行當,有虧有賺。

指不定今年大賺,明年就大虧了。

若是虧大了,就只能拉下臉皮,朝國庫裏伸手了。

朱英聞言,心中有些感嘆。

至少在商業這塊,老爺子還是比較單純天真的,根本不像平常那般心狠手辣。

於是便解釋道:“爺爺,你可知道為何有些商人,如此賺錢嘛,像是沈萬三,不過短短幾年時間,就能賺數千萬兩白銀。”

“這些都是有路子的,其實不管是做什麽行當,只要是通過官吏,就能謀取大量的錢財。”

朱元璋問道:“這話是怎麽說,難不成咱們得像那些奸商一般,去欺壓那些窮苦的老百姓嗎。”

說到這裏,朱元璋眉頭就皺了起來。

這樣的法子可不行,這不是挖自己家的墻角嘛。

朱英苦笑道:“孫兒怎會如此呢,當然是賺那些大戶人家的錢呀,窮苦百姓,能有什麽賺的,刮地三尺,也就那點東西。”

“孫兒在西域的時候,主要合作的對象,都是各方勢力中的權貴,越是大的權貴,越是合作得深入,也就是他們的錢財才會多。”

“以咱們大明的體量來說,自然是錢財更加豐厚,在一邊賺取這些富人的錢財時,同時也給窮人一些好處。”

“比如可以多多開設官辦的學宮,書院,對年歲不大的小孩,進行啟蒙教育。”

“印刷普通的書籍,用以傳播大明文化。”

“修路,修橋,修繕房屋等等。”

“可謂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朱元璋聞言,朗聲道:“好,好一個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有大孫這句話,咱相信往後大明的百姓們提起大孫,必定是大口稱贊。”

“在加上高產作物即將全國推廣開來,到時候大孫必然是一代明君。”

朱元璋看著大孫的眼中,透露出光彩。

哪個父親,哪個爺爺,不是望子,望孫成龍的。

有時候看到自己後代的優秀,那種感覺,比自己都要來得更加的舒暢。

這樣的體會,只有在為人父,為人爺的時候,才能夠感受得到。

“爺爺過謙了,孫兒在西域的時候,對於這些事情頗有經驗,咱們內帑的皇家商會,在官面上定是暢通無阻的,有地方官府的支持,就不愁生意做不起來。”

“很多生意,都是需要人去做的,咱們不做,別人也會去做,這錢終歸有人去掙。”

“咱們自己把這生意做了,至少能夠保證百姓們的生活,有些奸商,惡意操作市價,謀取高額的利益,良心都黑透了,什麽事都能幹出來。”

“有了咱們商會帶頭,也能在這大明商道中,立起一個好的名聲,這般往後的商人行事,多少有些顧忌。”

朱英緩緩的說道。

在如今大明當代,搞什麽民主那是自討苦吃,資本主義的萌芽,在工業化緩緩開啟後,是難以避免的。

既然如此,這個最大的資本,為何不能自己來做。

況且就現在來說,群英商會中這麽多的商道精英,也不可能丟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