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北方的狼族

端門前,李景隆和眾多大臣緩緩前行。

多數大臣到了千步廊這裏,就直接去辦公地點辦公去了,李景隆路過五軍都督府,卻是沒有進入,而是直接朝著皇宮外走去。

“表弟啊表弟,可莫要怪表哥不幫你,就長孫殿下那等狠人,但凡有絲毫牽連,被長孫殿下誤會,那可就不好了。”

“表弟怎麽都說是長孫殿下的弟弟,即便有些不愉快之處,想來也沒有大礙,可表哥不是啊。”

“表弟的心思,表哥還能不明白,這要是清算下來,表哥可就性命不保了。”

李景隆一邊走,一邊心裏面自我述說著。

早朝的時候,他當然是看到了表弟朱允炆給他的使的眼色,但下朝的時候,他肯定沒有去春和殿。

而是急匆匆的出宮,連左軍都督府都沒去,省得到時候表弟找人過來傳召自己。

反正他回京師沒多久,也沒太多的事情。

並不是說五軍都督府事情不多,只是李景隆的職位現在還在西番那邊,京師這邊掛職,沒有重新安排。

五軍都督府各都督不僅負責管理衛所的訓練與生產,還可參與到明朝中央軍事決策中。

兵部在軍隊中雖有任免、升調、訓練之權,但涉及到統兵和衛所管理,就沒資格管轄了。

在明中期的土木堡之變前,大明的軍隊掌握在五軍都督府手裏,文臣幹預不了。

就這段事情,大明的軍隊擁有很強的戰鬥力。

土木堡之變,是繼藍玉案、靖難之役之後,又一次對五軍都督府發展變化帶來巨大影響。

以於謙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總督軍務、掌握兵戎、總兵之權,實際上都是之前五軍都督府所掌握的軍隊的管理權和指揮權,均由於謙一人掌握。

這才導致文臣統領武將,以至於在各方面來說,武將的地位降低,大明軍隊的戰鬥力急速下滑。

尤其是文臣的貪汙之風,影響到了軍隊,文人統兵多數都是以喝兵血,吃空餉為主。

直接將大明軍隊腐朽,各種欠餉的事情屢出不絕。

明末戚繼光率領的軍隊,之所以有那麽強的戰鬥力,全靠戚繼光自己給文人上司張居正,甚至在京師的嚴嵩送禮。

甚至於軍隊的軍餉,都是戚繼光自己補上的。

在當時明末的那種情況下,士兵們哪能不效死,再加上戚繼光本身的軍事能力,自然更加強大。

而戚繼光的錢財,主要還是來自於父親留給他的家底。

戚繼光父親戚景通,也是世襲的登州衛指揮僉事,從級別來說這是一個正四品的大官,

當時的戚景通放著好好的指揮僉事不做,偏要想辦法當一個從七品的把總。

這個從七品的把總,就是江南漕運的把總。

明清兩代,漕運都是最肥的肥差,灰色收入相當之高,而戚景通做了很多年江南漕運把總,其中積累的財富,可以想象。

也正是這個原因,當時的萬戶南溪王棟才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戚繼光。

與此同時,朱英正是在宅院裏,查看大明軍事制度。

“如此看來,軍政分離的腳步,要加快了。”

朱英看著關於五軍都督府的管轄職能,皺眉說道。

如今的大明,正是處於軍政合一的統治理念。

老爺子的中央集權,在朱英看來,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因為皇帝本身,全部被全國大小的事務束縛住了。

所謂的日理萬機,是半點玩笑都不開,各種各樣的事情,把皇帝所有的精力都牽扯進去,哪還有其他的心思。

看不完的奏章,開不完的早朝。

這要是換了能力稍弱一點的皇帝上位,完全連皇宮都沒時間出去了,要是不處理吧,政令的難以出皇宮。

中央集權,在朱英看來,其實並不是體現在內政方面,而是體現在兵權上面。

軍政合一的好處是地方治理的效率高,壞處是地方獨立性增強。

反過來說,軍政分離最大的好處,就是兵權可以完全的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了。

至於地方,皇帝本人完全可以達到垂拱而治。

在朱英心中的垂拱而治,就是把文臣的權力還給文臣,治理地方。

治理不好,自然便是問罪,治理好了那當然是升官。

掌握著軍隊的皇帝,本身就會有極大的話語權,不怕文臣不聽話,不聽話瞎搞的,輕者革職,重者賜死,便就行了。

保證好軍隊的軍餉不出問題,大明如此多人,永遠不缺天才,總是會有治世能臣出現。

想到這裏,朱英拿出一張白紙,開始在上面寫出自己的想法。

對於大明如今的軍隊,尤其是衛所制,肯定是不能丟棄的。軍戶屯田就如今來說,是十分高效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