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再臨(第3/5頁)

當然,用詞也十分的委婉。譬如開篇,就說自己“只是”個節度使,還是安南的,名不正、言不順,不好辦事,所以,為了大家考慮,還是正一正名的好。

接著,她又給陳萌寫了一封信:我估計這主意是你出的,看你的面子上,我同意了。但是朝廷是個什麽德行咱們都清楚了,別擺譜了,咱們快點兒幹活。晚了,朝廷這坑太大,跳下去會摔死,那我就不跳了。真到那一步,你過來,我歡迎你。

一封奏疏,把題目給到了朝廷。

王叔亮看了就先皺眉:“這是她自己寫的吧?”跟劉遨的口氣完全不同。

施季行道:“是她。唉,果然不好應付啊。陳相公這主意……”

王叔亮道:“也在情理之中。陛下同意陳相公所請的時候,咱們不是已經預料到她會有所要求麽?”

想也知道,召人來頂缸,得給條件。他們當時已經設想過了祝纓會提的條件,以她以往的風格,要權、要人、要政策,這是肯定的。讓人幹活,也肯定得給條件。

施季行道:“可是這個領兵入京?”

誰也不想讓外藩帶兵進京。

兩人就卡在了這裏,祝纓寫得很明白,不讓帶兵,她還怕人要害她呢。帶兵過來,一是對付西、北兩地也需要兵馬。二是她很含蓄地說,朝廷兵是有的,精兵不太夠,她這些兵,好使。

如果不答應她,拖下去,朝廷元氣大傷,想再恢復就難了。她估計真能頭也不回地走了,不收拾這爛攤子。

施季行頗覺倒黴,大好的形勢,明明他與王叔亮已經開始把局面扳回來了,皇家自己出事了,拖累了天下,這找誰說理去?

兩人最終決定去見皇帝,做最後的努力。

二人帶了祝纓的奏本面聖,新君有些急切地問:“如何?”

王叔亮把奏本奉上,新君越看臉色越差,道:“這……豈有此理?”

施季行道:“陛下息怒,祝子璋向來耿直,也守諾。”

“那是以前,多少年過去了,還如當初麽?”新君很是疑慮。

王叔亮道:“請陛下聖裁。”他也覺得,讓外藩帶兵入京,有點兒戲了。又著急,因為幾人中更懂軍事的姚辰英北上不在眼前,對兵馬的評估,他心裏沒底。

以本心論,施、王是不同意外藩帶兵進京的。給祝纓的那份文書裏,他們壓根就沒提讓她帶“援軍”的事兒,也是一種有意回避。

不同意呢,就卡死在這兒,祝纓不進京,他們還跟西、北兩處耗著。召祝纓,就是不想耗。祝纓看得也準,陳萌提議的時候就說,耗著,朝廷這次肯定能耗得過,問題是接下來就不好收場了,所以得要個果斷的人來,把眼前事給了結了。接下來才有余地。

君臣三人進退兩難之時,陳萌求見。

陳萌幾乎是同時收到了祝纓的信,不得不拖著病體來面聖。主意是他出的,了解還得看他。

新君與兩相的疑慮是真實存在的,幾千陌生兵馬放到京城?誰能不心驚呢?

陳萌道:“一切全聽陛下裁斷。臣不過是個胡說八道的老頭子罷了,陛下不降罪,臣就已經感激不盡了。”

新君道:“老相公何出此言?眼下是如何應對?”

“要問臣,還是答應她,”陳萌慢吞吞地說,“前些年,連向胡人借兵對付西番的主意都使得出來。安南比北胡,還是可靠些的。”

“向胡人借兵本來就是餿主意。”王叔亮說。

陳萌道:“是餿,但也是個主意不是?強過沒主意的。如今是兩面受敵,姚辰英北上了,又無人能當西面,這是試過了的。”

他們也對祝纓隱瞞了一些情況,譬如,官軍吃了敗仗。又三十年過去了,普通的官軍比之前還要差些。但凡能頂住,他們連“問策”都不會明著問祝纓,陳萌也不會出主意把祝纓再給請回來。

那是個從京城逃走的女人,朝廷不要面子的啊?

這不是被逼急了麽?

估計祝纓也猜到了一點,不然不能提這樣的條件,也不會答應北上。她南下三十年,皇帝死了、新君登基都不進京朝見,她可謹慎得很。

君臣面面相覷,新君道:“擬詔吧。”

…………

祝纓接到詔令時,上下都已準備停當,次日便動身。祝青君恨不得一路把她送到京城,眼看她平安才好。

送不三十裏,祝纓便說:“你可回去吧,家裏不能沒有人。難道信不過我嗎?”

祝青雪也說:“您放心,我陪著。我會與晴天姐姐聯絡的,凡訊息,三日一發。”

“兩日。”

“好。”

祝纓道:“走吧。”

這一路起初走得稍慢,為的是讓兵士逐漸適應在陌生的地方長途跋涉。他們之前都是在安南,自己的地方,安全。出了安南就必須提高警惕,起初的幾天,祝纓要求祝彤留意訓練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