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芙蕖(第2/3頁)

祝纓從上面飛下一個拳頭來敲在蘇喆的腦袋上:“這是點我呢?”

蘇喆放開張仙姑,笑著跑開了:“這可是您說的,不是我說的,你們都快些安置了吧。要派人去知會客館一聲麽?”

“去吧,也不是外人。”

…………

陳放名為“使者”,這回的差使與之前的敕封之類全不相同,因此又是另一種作派。換了正式的官服,卻不端著架子,拿了公文,卻又投了拜帖。到了幕府,見禮之後口中叫的卻是“姑姑好”。

問好後奉上了陳萌夫婦準備的禮單:“可惜遇到夏天,怕路上潮濕黴壞了,首烏帶得不多。”

祝纓道:“心意到了,我又不是不明白。你這一路也是著實辛苦,要是路修好了,這一趟就不用這麽麻煩了。如何?”

細節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談好的,陳放還是大致敘述了一下自己的所見所思,末了問道:“不知您的意思是?”

祝纓道:“江政說的有道理啊!你現任一任刺史也好,主持一項大些的工程,也是歷練,日後回到中樞這樣的經歷是有益的。”

新路的路線雙方都有自己的備選方案,比較復雜,便不馬上展開來講。陳放只略一提,祝纓說:“秋收後騰出手來,再細聊,你一路辛苦,好生休息幾日先。總不會耽誤你回去過年。”

陳放笑道:“那可真是遺憾,還想陪太夫人過個年呢。”絕口不提對蘇喆婚姻的看法。

祝纓道:“真遺憾?那我就把你留下來了。”

陳放笑道:“好呀。”

兩人都是戲言,祝纓起身帶他去見張仙姑,敘舊、宴請,順便給王芙蕖接風。安南的“風俗”讓陳放大開眼界!也許是梧州“勢弱”,祝縣的宴會雖然有男有女,女子多是有點官職在身上的。祁娘子這樣的“誥命”一般不出現在外面。

到了安南幕府,不但張仙姑這樣的“太夫人”出現了,王芙蕖這樣的“官眷”也出現了,並且不是與官客分開。她們就這樣雜夾地坐著,言笑晏晏。

王芙蕖起初有些不安,坐著坐著,看女兒、孫女兒就在一旁,孫女兒的幾個“小朋友”的母親們也都在場。大家不避著人,笑的時候也不掩面捂嘴,比在吉遠府還要自在。她漸漸地也放開了,對巫仁道:“你這兒好。”

巫仁話仍不多,只是點頭,不自覺地帶著笑。王芙蕖看著巫雙與江珍、江寶笑作一團,毫不在意別的眼光,又覺得她們這樣怕是不容易成家。不成家當然挺好的,不用伺候人了,可總覺得哪裏不太對勁,她又說不上哪裏不對勁,這樣好像又不錯。

心裏泛起一點愁緒,很快又被姑娘們歡快的聲音打散,重新高興了起來。她來的時候,還有一點子想女兒、孫女兒回老家的心,此時都消彌了——人在這兒自在,甭回去了吧。便是她自己,也將一些事都暫拋到了腦後,安心住了下來。

王芙蕖跟著女兒、孫女兒住,這兩人算一個“家”,因此也與江氏母女一般,在幕府附近分得了一處住所。不大不小,三進庭院,也有幾個幫傭。王芙蕖見這宅子比自家還大、幫傭比自家還多,更加放心。

只是看著幫傭做的事不太合心意,第二天就閑不住地帶著幫傭給女兒收拾家裏。她是有經驗的管家婦人,經她的手,巫仁巫雙晚上回來就發現家裏變了個樣兒。家裏的東西一樣沒多、一樣沒少,更幹凈整齊了,布置得更舒服了。往廳上一坐,晚飯也端了上來了。

回房一躺,被褥曬得松軟。

王芙蕖又給女兒、孫女把衣服晾曬、翻洗,樣樣周到。姑姪二人白天在幕府裏忙,晚上回來什麽都不用想,日子過得舒適極了。

如此過了幾天,幕府裏太夫人又請她過府去做客,說是現在秋收的時候大家都忙,怕她一個人在家悶著了。

不但張仙姑在,花姐、小江等幾人也都在幕府裏——秋收,學堂也放假,連犯案的人都少了,這幾個人竟在此時閑了。她們一處閑話,也不做針線、手上也沒活計,都在幕府的後花園裏坐著,這裏小橋流水,有花有樹,往亭子裏一坐,清風徐來、不冷不熱。

王芙蕖難得在秋收的時候能夠這麽閑適,生出一種“要是把家搬過來就好了”的想法。

別人不知道她的想法,她們也不勸她搬來,只說些安南的新聞。現在最大的新聞一是秋收,二就是“新驛路”。

江舟有些向往:“等路修好了,回京不用一個月,我都不記得京城的樣子了。”

張仙姑也說:“好些年沒回去了,也不知道金大家的她們怎麽樣了。”

王芙蕖對京城完全不了解,只管用心聽著,記下她們說的京城種種,預備回家之後也是一份談資。在張仙姑停頓的時候,她又適時地問上一句:“那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