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現實

建城?

無論是沒有離開過梧州的祝青葉,還是已經“見過世面”的祝青君與路丹青都不太能夠理解為什麽祝纓想要在這裏建一座城。

祝青葉略懵懂些,祝青君、路丹青則是經過事的,尤其祝青君,與項樂合作管理甘縣,一個還算現成的攤子就有許多的麻煩,何況從這一片什麽也沒有的地方上起一座城呢?

建一座城是很困難的,眼前這片地方還不歸她們已經是最小的問題了,拿下這片地方之後,才是問題的開始。建城需要人口,初建的時候最好使用大量的壯勞力,同時需要建材、規劃、施工的糧食供應等等。這其中最難的是對大量青壯的組織、調度。

建好之後,這個城不能空,得住人,人是要生活的。最起碼的,要有吃喝。這些人也需要管理,同時還要維持最基本的秩序,能夠讓這許多的人可以比較安全地生活,同時還能約束這些人不逃亡。還要有土兵、有衙差等等人。

眼前這一片平原,倒是比較適合耕種,也需要耕牛、種子、灌溉等等等等。

這還是在風調雨順、沒災沒禍的情況下。誰也不知道這一片會不會到了冬天就像北方一樣的暴雪,又或者河水不定時發一發瘋,把一年的辛苦都給洗個幹凈。

等閑是無人會想幹正這麽一件事的,因為基本上幹不成。

這些念頭一閃而過,祝青君從腰間袋子裏掏出小本子來,把“建新城”這條記下了。

如果在這片土地上還有一個人能幹成這件事,也就是祝纓了。想不明白,就先記下來,要麽慢慢琢磨,要麽就等後面應驗。然後再分析總結。

這是祝青君的經驗,也是祝纓身邊的人普遍養成的習慣。路丹青等人也掏出小本子來記下了,同時隨手寫下幾個詞記下心中的疑問。祝青君還順手在自己的小本子上畫了個簡圖,點了個點,標記地方。

收好地圖,一行人沖下山去,此時他們攜帶的貨物已經不太多。一行人走得比較快,下山之後祝纓幾人就勒住馬,隨從中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年輕姑娘鞭馬上前,道:“姥,這裏我們來過,走這邊。他們有寨子的。”

西卡、吉瑪都有商人到吉遠府經商,也有商人到別業貿易,但祝纓都沒有雇他們做向導,而是用了府中常與過往商人打交道的一對叔姪。他們曾出過遠門,也會吉瑪話與西卡話,還算合適。

在他們的帶領下,祝纓等人當天晚外住進了一個寨子裏——這一片平原自然是有人居住的。不但有人住,還有有耕種。祝纓等人沿途見到了稻田,發現這裏已經有了簡單的灌溉用的溝渠,稻子長卻不太如山外,連祝縣這樣的山間田地也不太如。

祝纓不由心痛:白瞎了這麽好的地!

寨子裏的人聽說來了外地的商人,也都圍過來看。祝纓也還拿著之前在西卡家的說辭:“我阿爸前年死了,我才當家,要養家的,就出來看看買賣能做不,帶了一點貨試試,也探一探路。”

說著,就展示了一點樣品,引來人圍觀。

她的吉瑪話略帶一點口音,與“才當家頭回過來探路”的情況相符,倒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懷疑。只是小孩子們看著她們的佩刀有點移不開眼睛,也有人嘀咕,說她們的兵器比自家的要好。雲雲。

她們找了一處離外圍的大房子,祝纓拿鹽當報酬付的房費。房主一家七、八口人,衣著還算得體,卻又不太光鮮。男主人不要鹽:“你有銅錢不?”

祝纓有些詫異:“你要銅錢?為什麽?路上他們更想要些東西的。”

男主人道:“你有針,給我三、五,不十根!鹽,我們這裏卻不太缺的,只有銅錢與生金,能換別的東西。”

祝纓數針給他:“針可貴哩!你要了針,我可就沒有銅錢給你了。這路上,他們也不給我銅錢。”

家中女主人提著水甕走了過來,一邊倒水一邊問:“那你們拿東西換了什麽?”

祝纓她們的行李已經很少了,不像是賣了貨的樣子。祝纓道:“與他們約好了,回程再取,省些腳力。他們還要我下回來再帶更多的東西,也不昧我這一次的東西。”

說著,將針遞了出去,又問:“你們家哪來的鹽喲?要銅錢換什麽呢?”

女主人放下水甕,收了針,十根、十根指頭,很好數,然後一根根小心地別在一塊手絹上,將手絹包好,才說:“有鹽井。”

祝纓與她聊開了,才知道他們隔壁的山中,沿著這條河的支流進去,同是吉瑪族的另一大寨,有一處鹽井。可惜產量不高,賣不太遠。但是附近吃鹽還算有保障。此外,還有西番商人,也會販鹽。

不過西番的鹽商一般不往這邊走,因為吉瑪家的地盤頗大,跑過來販鹽不是太劃算,西番商人通常是與他們西北的那一處大寨交易。他們寨子也會從大寨那裏,再分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