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抵達(第2/3頁)

這座城雖然也遭遇了兵火,卻比當年北地的邊城情況好不少,城中百姓臉上雖然也帶一點擔憂與盼望,其中的驚懼憤恨卻輕不少。門前掛白幡的也有,卻不像北地邊城那樣多。

祝纓將這些看在眼裏,就知道姚辰英是稱職的。

到了刺史府裏,祝纓又拿出鄭熹的書信交給他。姚辰英接了:“七郎就是這樣,打小就愛操心。”

祝纓道:“他只會為自己愛護的人操心,別人他是不愛理的。”

姚辰英笑笑,將信收好,說:“節帥幕府要建於何處?城中還有兩處地方,也寬敞,一處就在這條街的東邊,另一處在南邊,都已灑掃好了,隨時可以用。”

祝纓道:“哪個離您更近?”

“東邊的。”

“那就它了,不過,營裏離不開人,我不能久離大營。各路援軍也陸續要到了,都要統籌。”

朝廷調集援軍,有幾個來源,禁軍一萬,附近駐軍再調兩處各兩萬,一共五萬。這是三路援軍。再算上小冷將軍本來就有的兵馬,以及之前的援軍。

這些人都湊齊了,總人數也達到七、八萬,與昆達赤的實際兵力也差不多。

姚辰英也不強求,只說:“我將地方留下來,您留個人在城中,方便隨時傳遞消息。”

“好。”

姚辰英又要設宴,祝纓道:“簡單一些就好,軍中不可飲酒。”

“明白的。”

這一場宴很客套,又無酒,祝纓與姚辰英卻相談甚歡!

祝纓詢問姚辰英糧草、征發等事,姚辰英則要請教祝纓在北地的時候是怎麽統籌的。祝纓道:“都是些尋常事,也都有規矩可循。”

姚辰英道:“那也不不一樣!朝廷對什麽事沒有個規矩制度呢?不守規矩的不說,便是願意做、心中有百姓的人,照著做的結果也不一樣。有的人能做得好,有的人就不知道怎麽弄出那樣的結果來!”

姚辰英一不小心還說漏了嘴:“譬如這領兵,自《六韜》至今,多少兵家著述,識字的都看著,領好兵的,少之又少。才見您領兵前來,行進頗有章法……”

姚辰英早在城樓上眺望過祝纓行軍,見面之前就已經掂量過祝纓的份量了。他以為,祝纓在北地當然是立功了,但是她是以“安撫使”北上的,節度使都是後來的事情,且祝纓主要是坐鎮調協,沒有領兵沖鋒陷陣。

他對祝纓領軍的本領存疑。

他有一個論斷:統籌、後勤,祝纓是很好的,這些可以放心地聽她的安排。行軍布陣之類就得再觀察評估一下,如果不行,還是個紙上談兵的,那就不要怪他陽奉陰違了。

看了祝纓的安排,覺得還可以,他也就不再管軍事,反而想趁機請教一些庶務、民政之類。

祝纓聽出來了,假裝沒聽出來,隨口道:“不過是心細一點。”

姚辰英道:“千頭萬緒,心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幾路大軍將至,這個軍紀……”

“我會重申,絕不能擾民。”

姚辰英放心了,請祝纓到他的書房裏去,那裏有大地圖:“也好安排其他幾路兵馬的駐地,我只知道他們也是這幾天到,並不知道具體的時日。不過您已經到了,他們想必也快來了。”

祝纓道:“這是正理。”

兩人對著地圖一番比劃,現在小冷將軍往前頂著,祝纓並不打算讓新來的兵馬馬上與小冷將軍換防。她要先把新來的援軍整頓一下,再安排下去。

姚辰英也表示贊同。

兩人議定,祝纓命任沐回小冷將軍的大營:“請冷將軍安排好營務,過來議事。”又派人與另外兩路援軍聯絡,詢問日期。

當晚,祝纓又回大營駐紮,卻將陳枚留在城中。

…………

任沐連夜趕路,日上三竿,趕到了小冷將軍的營裏。

營盤很安靜,可見這兩日昆達赤那邊也沒有動靜,任沐有些擔心,怕西番人憋著壞,趕緊去見小冷將軍。

小冷將軍抱著胳膊與地圖相面,猛一回頭見是任沐,問道:“如何?”

任沐道:“節帥會不會打仗,現在看不出來,不過,能看出來是會帶兵的。這些禁軍看著竟不像是樣子貨,還很聽節帥的話。”

小冷將軍道:“那就好。”

小冷將軍與姚辰英不約而同地有了同樣的看法:安撫等事,幾乎沒有人能比祝纓做得更好了,領兵打仗就要打一個問號。北地的方略是由鄭侯定下、經冷侯修改的,祝纓在這方面只能說“沒添亂”“垂拱也是一種智慧”。

“節帥請您去幕府議事哩!”

任沐問道:“那對面兒?會不會趁您離開的時候再突襲?”

“你不會保密?”

“是。”

話雖如此,小冷將軍也知道仁沐說得有道理,得快去快回!他還想跟祝纓再討一些兵源來補充,還有輜重等等,這些是必須親自去一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