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新年(第3/4頁)

戶部一片其樂融融。

祝纓卻被皇帝宣去議事。

祝纓到了皇帝面前,皇帝將她重新打量,卻見她臉上一派平和,先說:“你真是有宰相氣度啊!”

祝纓道:“陛下過獎了。”

皇帝不再客套,問道:“過完年了,咱們也該開始辦正事了吧?”

祝纓道:“陛下的意思是?”

皇帝指了指手邊的那一撂冊子,他召了丞相問策,卻不曾馬上將所有的事都交給丞相去辦,他想先與祝纓再談一談再交出去。

以他對祝纓的感覺,祝纓把這東西交上來,心裏肯定已經有了些想法。祝纓在他的心裏是踏實能幹的,且不會因私害公。

他說:“都說抑兼並,之前做得好的,多是仗著地方官員能幹,也只是一時一地地做。王相在世的時候也做過,他親自管的地方尚可,一旦放手,舊弊未除,又添新亂。你是怎麽看的呢?”

“臣還有一個念頭,不知成是不成。”

“你說。”

“禁止買賣田產。”

“這……”

“臣的想法,田地與賦稅、征發相連,將現有的田畝、人丁數目定下來,此後再有新墾的、滋繁的,可以隨意買賣、遷徙。想要有額外的,各地須得將現有的繳足。”

皇帝想了一下,問道:“為什麽不將所有的田地都不許買賣?想要有更多的土地,就去墾荒!”

“墾荒很難的,”祝纓說,“有些地方也沒有那麽多的荒地可供開墾。新墾土地允許買賣其實是讓利,朝廷與士紳,手心手背,長在一塊兒,又是兩面。一刀切下去,必然招致許多人反對。到時候又是亂局,從上到下的亂。”

皇帝聽得很認真,道:“這樣就能行了嗎?”

祝纓搖頭道:“一時之計而已。”

皇帝道:“什麽?”

祝纓道:“臣年輕的時候也想一勞永逸,後來才發現這是不成的。人有私心雜念,不是說廟堂之上,是說普通百姓士紳,誰不想發家?誰個不想子孫繁茂?有子孫,就想給他們置家業。越想越頭疼。後來,與先前的王相公談過。王相公說——”

“什麽?”

“一勞永逸是不可能,可是,不是還有我們麽?那就不斷地做。陛下想,歷朝歷代,先賢明君誰不想解決這個事?又有幾個做成了的?能用的辦法,他們都在不斷地試。放任不行,下猛藥又容易把病人給治死。

所以,臣以為王相公的想法或許是更貼近實情的,可惜在施行的時候不得其人。”

皇帝道:“王相啊……我再想想。”

祝纓告退。

皇帝這一想就是一個月,也沒見他想出個什麽來。祝纓也不著急,這樣的大事,牽涉這麽廣,如果是一拍腦門兒就做了決定,反而會出大亂子,仔細一點不是壞事。

皇帝不甘心,他還年輕,想做出一番事業來。憋了一個月,終於召來了丞相,將任務發給了他們:“諸位議一議,當如何做。”

祝纓這份新的數據顯示,兼並的情況比上一次調查的時候嚴重了許多!

鄭熹道:“怎麽惡化得這麽快?十年前還好好的。”

冼敬沒好氣地道:“那是因為十年前、二十年前,朝廷下令丈量、檢視的時候,下面上來的數未必是準的。”

竇朋和陳萌都說:“是這樣。下面各鄉對縣裏報的時候差一點,縣裏報到州裏再差一點,州裏報到朝廷再差一點。”

要不怎麽說親民官重要呢?

一點一點累積,朝廷抱著漂亮的數字安臥,實際上下面的情況已經不樂觀了。中樞大臣,從下面幹上來的,多少知道一點,但都有“我在下面的時候沒幹這麽過分,總體問題不大”的心理。直到積弊深重,不得不整頓。

這種事,得是明君賢臣風氣特別好的時候,才能讓下面比較準確地報數。否則,就算是王雲鶴,只有親自盯的地方能好,其他地方也只能靠“震懾”。

要不然就是祝纓這樣的,把手下的當牲口使,讓戶部的人親自下去摸底。還等能控制得住手下,不被手下糊弄。

這樣的代價也不小,凡派了這樣差的人,祝纓都得從吏部給人家摳升遷的機會。竇朋猜想,祝纓還得有別的手段復核,因為這些人也未必是全都可信的。或者,祝纓這個已經不太好看的數據,已經是下面美化過的結果了。

鄭熹沒幹過地方,但是大理寺的奏本他寫了許多年,一經提醒也沉默。

皇帝道:“這是一件大事,諸卿要用心。拿出章程之前,要保密。”

這話說得還算在譜,丞相們都答應了。

……

步出大殿,竇朋心中突然生出一股退意,他累了,想休致了。

其他三人商議著把祝纓給叫過來問話,他卻一言不發。鄭熹問他的時候,他說:“啊?叫來說一說,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