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心思(第2/4頁)

皇帝想起來今天在冷府忙前忙後的沈瑛,問道:“工部是不是還缺一個侍郎?”

陳萌道:“是,侍郎夏某病亡。”

皇帝道:“沈瑛在鴻臚寺多年,盡職盡責,待冷侯事畢,調他任工部吧。”

“是。”

竇朋道:“那鴻臚寺就又缺一個少卿了?”

陳萌責無旁貸,推薦了一位姓吳的老鄉,此人在外任上許多年了,今年好有六十歲了,托了他想進京來熬最後的資歷。

職位的調動、填補是一個頂一個,要調不少人,皇帝又說:“其余著吏部擬出名單報上來。”

他們又議了一會兒朝上的其他事,皇帝叮囑:“讓施季行快些接管鴻臚寺!外番使臣要到了。”

下一個新年就是他作為皇帝登基之後的第一個正旦,皇帝是希望能夠辦好的。外番使節在其中充當了不小的戲份,施季行比較能幹,皇帝希望到時候場面能夠好看一些。

丞相們答應了。

接著,竇朋又匯報了一下各地報的災害,以及輕微的“盜匪”。這幾年無論是災害還是盜匪,頻率都比之前高了不少,朝廷也總結出了一整套的應對辦法,應付起來不算太難。只是這消息聽得讓人鬧心。

皇帝耐著性子問:“怎麽天災人禍都變多了呢?”

丞相們先是請罪,說責任在自己,然後由竇朋向皇帝解釋:“兩件其實是一件,有災情,百姓失業,聚為盜匪。還是要安撫百姓。”

皇帝對竇朋道:“又是天時……不過,也須防著人禍才好。各地刺史將要進京,今年,我要親自考較他們!”

丞相們互相使了眼色,都低下頭來:“是。”

冼敬頗為欣慰:陛下越來越有明君的樣子了!

…………

皇帝離明君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比起他的父親,確實要有作為。

趁著不用上朝,大家都比較松懈,他換了身便服,帶上郝大方悄悄地出了了宮,往施府而去。

京城也有好久沒有皇帝這樣微服出行了,禁軍嚇了一跳!守門的校尉兩條腿蹬得像車輪,嗖到了溫嶽的面前:“將軍!陛下要微服出宮!”

溫嶽一驚:“什麽?他要去哪裏?!!!”

他的腦子裏很自然地想起了一件事:傳說,這位陛下還是太子的時候,竟然帶著一個宮人出宮,到了這個宮人家裏去了!

九五之尊固然神聖,但是年輕的皇帝在溫嶽的眼裏,是一個不太知道輕重的形象!

他也急了,一手抱著自己的頭盔,一手提著佩劍,狂奔出門:“陛下現在在哪個門?”

等到跑到了宮門口,才看到皇帝一身錦衣,宛然一個清貴公子,身邊也沒有什麽塗脂抹粉的宮人。溫嶽這才松了一口氣,上前道:“臣……”

他將手中的劍與頭盔塞到身後人手裏,重新行禮:“臣……”

皇帝打斷了他:“你來了?不是什麽大事,我去施家。”

溫嶽馬上說:“臣護送陛下過去。”

皇帝笑笑:“就在京城之中,不用這許多人,勞師動眾的,太後又要念叨啦。你在宮裏,有人問起,就說我去北苑了。”

“是。”

施府離宮廷不遠,皇帝很快就到了施府門口。施府門上的人不認識他,但是郝大方露了痕跡——他一看就是個宦官。

很快,施鯤便親自出迎。

皇帝搶上前扶住了施鯤:“從冷家出來,一時感慨,來探望一下老相公,老臣漸次凋零啦。”

施鯤道:“我們這些人,活得也夠久的啦。”

兩人一邊走,施鯤一邊迎皇帝到了正堂,請他坐下,自己在下手作陪。兩人先說些感慨,細數了一下當年的老臣,陳巒是太子沒怎麽接觸過的,但是王雲鶴等人則不然。算起來,君臣二人送走了不少老相識。

施鯤感慨道:“臣不知何時去見他們,總覺那一天不遠了。”

皇帝忙說:“老相公何出此言?我還有許多事要請教老相公呢,沒有你,朝野都不安心。”

“陛下過譽啦,臣也沒有那麽重要。”

皇帝道:“是真心話,只說這政事堂,就夠頭疼的了。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還想請教老相公,眼下情勢是好是壞?朝中紛亂,我又該如何應對?冼、鄭二人單看似都是棟梁,放到一起就容易生出事端來,這恐怕於朝廷不利吧?”

施鯤微微一笑,道:“不就是爭鬧嗎?只要他們不禍害到了天下百姓,就沒什麽大不了的。”

這話與祝纓說的有點相合了,皇帝道:“那他們相爭……”

施鯤道:“人豈有想得完全一樣的?陛下不以二人為奸佞,就要容忍他們,用好他們。二人各有所長,用他們的長處就是了。陛下不要朝令夕改,請以江山社稷為重。”

這話他好像也聽過。

皇帝又點頭,看來大面兒上自己的理解也沒有錯。他接著就是向施鯤請教一些比較具體的事情了,比如:“老相公看,如今哪些人可堪造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