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厚道(第2/5頁)

然後對祝纓拱拱手:“節帥,人已帶來,末將告退。”

“辛苦。”

接著便是熟人重逢,金良的笑聲尤其的大。

祝纓對溫嶽道:“正盼著你來呢!”

溫嶽順勢問道:“要我做什麽?”

祝纓道:“進來說。”

一行人進房,溫嶽第一眼便看到了墻上掛著的大大的地圖,上面標了些圖形之類。祝纓道:“先別看那個了,頭疼。家裏還好麽?”

溫嶽道:“都好!”

“京裏還好嗎?府裏呢?”

溫嶽取出了鄭熹的信:“相公給您的。”

祝纓接了,拆開一看,上面寫著讓她量力而為、不要太累,她現在做得已經足夠好了。

鄭熹看得分明,祝纓不是行伍出身,經略北地不足一年,北地沒有亂。非但沒有亂,還安置了老兵、開墾了荒地,充實了北地的人口。

在邊境有戰事的情況下,遷徙人口的同時還能維持秩序,可以說是相當出色了。

鄭熹在信中寫道,原本鄭侯的安排是讓祝纓接手,那是不行也得行。現在朝廷要分兵,那祝纓就應該采取更穩妥的策略,仗,讓冷侯去主打,祝纓只要能撐到秋收,不需要朝廷再補貼北地,同時能夠有盈余,朝野就能更明白她的能幹了。

“梧州畢竟太遠,地方偏僻,做得再好、名氣再大,終究是二流。不若北地離京師更近、朝廷現在更關注,一朝有功,天下皆知。”

鄭熹對北地很是上心,北地四州沒有流民流出,沒用朝廷再撥錢糧賑濟,還抽丁征伕為大戰提供幫助。

極好。

在這種情況下,祝纓不需要再去冒險了。主動出擊,贏了不過如此,輸了反而有損祝纓的名望。

鄭熹叮囑祝纓:守好城就行。

到時候哪怕冷侯大勝,祝纓也轉運有功。非打不可,就讓鄭侯留下的這些將校與新去報到的溫嶽等人按照當初鄭侯的安排去打,祝纓自己居中調度,一定要保證她自己的安全。

雖然有讓溫嶽等人攢軍功的意思,但是,不強求!先保證祝纓能穩拿到手的功勞,再說其他。

祝纓看完,將信裝好,道:“冷侯帶走了一些人,如今我手上的兵馬不多,正從北地招募新軍,又調度將校、組建幕府。你來了,正好與金大哥一道訓練新兵,適應一下,咱們再安排旁的。”

溫嶽一口答應了,金良道:“北地子弟好帶。”

溫嶽道:“我與三郎相識二十余年,什麽見外的話都不必講,我知三郎不會苛待我。到前線是為立功,但也須得聽節帥號令。好不好帶,我都帶。”

他說得坦蕩,金良還有點不好意思,祝纓道:“那就行。”

溫嶽又問:“可是如忠武軍一般?”

祝纓道:“我可不知道忠武軍是個什麽樣子,只管以朝廷的名義先征集三千人,他們的糧餉我以朝廷的名義發。本土人守土有責,卻又容易形成地方上的勢力。錢,得朝廷來發。”

溫嶽道:“原來如此。好。”

幾人正說話,荊綱帶著羅甲秀來了,溫嶽道:“那我先告辭了。”

金良熱情地帶著溫嶽去安頓,他們與荊綱擦肩而過。

…………

羅甲秀被引入堂中,祝纓已從座上站了起來。

荊綱向她拱手為禮:“羅府君到了。”

祝纓向前邁了兩步,對正在行禮的羅甲秀也是一禮:“羅兄。”

羅甲秀見她客氣,越發的謹慎了:“下官拜見節帥。”

祝纓道:“羅兄客氣了,坐。”

兩人坐下敘舊,祝纓知道羅甲秀的來歷,人是朝廷給派過來的,祝纓讓荊綱去接,更多人因為他的籍貫。

卓玨極力促成許多南士鉆到祝纓的翅膀底下,謀劃能成,不是卓玨有多麽的能幹,而是祝纓也確實需要這樣一批人。

她對羅甲秀尤其的客氣。

這可是三位丞相都認可過的“青年才俊”,還是經過了地方上十幾年的考驗熬出頭來的。

祝纓問他路上辛苦,羅甲秀客氣應答。祝纓又關心他的家人,羅甲秀也還是對荊綱那般回答。

祝纓道:“公忠體國,殊為不易。你我是同年出京的,能在北地相聚也是緣份,今晚我為羅兄接風。”

羅甲秀道了謝,又說:“那,下官明日便去赴任?”

祝纓道:“稍等一下,拿來。”

只見一個精壯短小的漢子用托盤托了些簿冊過來放到羅甲秀的面前,羅甲秀道:“這是?”

祝纓道:“這是你要去的地方,你來之前,才叫他們摸過底。北地被胡人侵擾之後,戶部吏部存档的那些東西都做不得準了。”

羅甲秀起身,鄭重道謝:“節帥對我如此推心置腹,下官唯有盡力任事,才能上報陛下,下安黎民,不負節帥所托。”

祝纓道:“客氣了,收下吧。明日我再派送你去赴任。我這裏要用人,有些他們本地的子弟。今晚你也見一見,或可詢問一下當地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