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奔走(第2/5頁)

即便是鄭府,對刺史一級的官員也還是客氣的,不會讓他們久等。多半是收了帖子,當天不見的就請人回去。府裏確定了與人見面的時間,再送個帖子過去,兩下再在約定的時間見面。

能讓刺史等的,也就少數幾處,譬如相府。

“如今諸王公主也不大讓人等在門外了。”鄭熹說。

祝纓直接被引到了他的書房裏,兩人坐著,陸超還在他的身邊伺候,看陸超衣著已是個小管事的模樣。端茶遞水的是兩個二十上下的小幺兒。甘澤昨天到祝家的時候,也穿得不錯,這哥兒倆在鄭府裏是穩穩熬出頭了。

祝纓道:“禮賢下士。”

鄭熹微笑:“他才從南邊兒來,不禁凍,給他挪近點兒。”

小幺兒上了茶,將炭盆又略往祝纓那裏挪了一挪。鄭熹對祝纓道:“我尋思著,你怎麽也該過兩天才能陛見,還說你過來先囑咐你兩句,不想今天就蒙召見了。有緣故?”

祝纓點點頭:“是。今天是我頭回這麽答陛下的問,也不知道說得合不合適。陛下問我在梧州辦的一些事,說我鼓勵商賈有違禮教風俗。我回說是因地制宜,為民生計不得不如此。也不知是誰這麽嘴欠。”

雖說泄漏禁中的事不好,但是她確實少與皇帝這樣接觸,鄭熹又問起,她便略提了一下。

“與會館有關?京城糖價可漲了,藍德都問到大郎面上了。尚培基又是怎麽回事?你會應付不了一個新手?”鄭熹說。

“他是真不拿我當外人,給我寫了封信,巧了,信上寫的也就是這些事。”

鄭熹搖頭道:“未必是他,能把話遞到陛下面前的人不多。你該謝他沒有明著參你一本,真參了,你反而不好答。”

“是不是都那麽回事兒,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只是奇怪,照說這都不算很大的事,賦稅人口擺在那裏,不值得陛下特意問我這個。”

鄭熹道:“天威難測。既已過關,暫且不要輕舉妄動,也不要四處打探。眼下刺探陛下身邊的事,比以前更危險了。先將你該辦的事辦好,吏部各處該做的都做了。那幾個孩子,我會提醒陛下的。”

祝纓笑道:“那可真是太好了。”

鄭熹又說:“你在南方日子也太長了些,十年了,你父母都奔波不動了。別人都怕離開陛下太久太遠,你竟不著急!是該安排回來了,一回來立時又有無數的事情。你是怎麽想的?”

昨天鄭川已經透過信了,現在鄭熹這一問,兩人心知肚明,祝纓道:“我先將這一任梧州給做完,梧州新設,還有些事沒完,樹我種了,果子我得摘頭一茬。梧州是遠了一些,往來京城確實不便。”

看她心裏有數,計劃也不算離譜,鄭熹道:“你在外面的歷練足夠了,你早日回到京中,我也能早些放心,京中的事情也更省心些。”

祝纓道:“說實話,在南邊這麽些年有點兒舍不得。我還是梧州刺史呢,福祿縣一個錯眼不見,就來了一個尚培基。能有個合適的人接任就好了。”

鄭熹皺眉道:“不太好辦。”

祝纓道:“我還有兩年,可以等。冷大人那樣的就行,竇尚書那樣的雖然也讓人頭疼,只要不是卞、尚之流。”

“卞行幹什麽了?”

祝纓道:“幹了些很常見的事情,反正新南府那裏跑到梧州謀生的人不少。”

鄭熹點頭:“我想一想。最終還是要經政事堂報陛下的。”

“您先準備著,有人,什麽都好說。沒人到時候就麻爪了。”

“行。”

兩人接下來說得就輕松了,鄭熹戲言:“就這麽念著那兒?那裏就這麽好?”

“頭胎。”

“頭胎不是大理寺嗎?”

“那是您的頭胎,懷了九年,誰也抱不走。”

鄭熹大笑!

兩人又閑說幾句,鄭熹道:“京城寒冷,別著涼了。拿來。”

小幺兒捧了一個大包袱過來,陸超接了,鄭熹又拿過來展開,又是一件新鬥篷。鄭熹道:“你這一身式樣都舊了。不盯著你就是不行,什麽都細心,就是對自己不細心。這是夫人給你準備的,陸超一會兒送你回去,還有些。在京城行走,不能失了場面。”

祝纓連忙道謝,也不推辭。她與鄭家的賬已經算不清了,從她在大理寺至今,也不知道給鄭府孝敬了多少。鄭府對她也厚道,這些事兒上也沒讓她操過心。

陸超送她走,身後就帶了兩大箱新衣,陸超道:“七郎和夫人待三郎就是一家人一樣。”

祝纓道:“對我太好,不知如何報答。”

陸超笑道:“三郎對府裏也一片真心。府裏都說,三郎是個有心人。”

“相處嘛。我要是沒遇到鄭大人,現在還不知道在哪兒呢。”

“那也得是三郎聰明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