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耐心(第3/5頁)

過了一陣兒,門裏出來兩個人,趙振一個激動,以為是說他,不想是兩個生面孔,說著獠人的話走過去了。因為他給了紅包,衙役就順便告訴他:“是長史和別駕,大人正要他們全家都學些官話,這想必是準備去了。”

趙振心不在焉地點頭,接著,又有衙役腳步匆匆地走出去,趙振從長凳上站了起來——這也不是找他的。

第三撥才是來對他說:“哪位是趙郎君?大人有請。”

趙振趕緊跑過去:“我是!”

他準備好了一肚子的話,進了簽押房之後先行禮,祝纓問他:“你有什麽事要對我說嗎?”

趙振有點磕巴地說:“大人,學、學生願願、意。”

“什麽?”

趙振趕緊補上:“聽博士說,大人要二十七歲以上的人,學生也願意為大人效力。只要不是配藥非得要百年的人參,九十九年的不行,那我就願意!”

祝纓道:“事情多,累,來了就得幹活,你也沒功夫去學裏了。”

“我願意!”趙振說。他還準備了一肚子的話,以證明自己可以勝任。

祝纓道:“那行。”

這就行了?趙振沒想到會是這麽的容易。

第三天,他與三個同學就齊刷刷地到刺史府報到了。與他同來的,一個荊生是荊綱的族侄,今年剛好二十七歲,有家有業、有妻有子。另一個姓方,年近三旬了。都是南平縣人。最後一個汪生是思城縣人,現年整三十了,本來也就要從州學退出了。

四個人裏有兩個都不是本地人,祝纓給他們安排了住處,就在府外不遠一個小院。四人平時可以跟著刺史府的食堂一起吃飯,每天早上也來應卯,並不領俸祿,只是包吃包住。

待遇不高,到了刺史府的第一天就領了任務。祝纓讓他們先幹一件事——摸底。一是摸清有多少糖坊、多少甘蔗地、各坊大約有多少工人之類。二是將城內的外地人的情況稍作打聽。先幹這兩樣,從南平縣開始。其他兩縣等南平縣的情況摸完了,再說。雖然只有四個人,範圍一縮小,時間上又沒有很限制,四人也不覺得辛苦。

趙振有點小激動,當年他的同學們幹的就是在思城縣幫忙核查人口、田畝等事,這是要有大事啊!汪生比他大好幾歲,也知道當年思城縣的事,亦覺得是個機會。

四個人幹勁十足地跑出去了。

刺史府裏多了四個人,有眼睛的都看出來了。章別駕虛心請教:“大人要知道這些事,發文詢問即可。若是覺得南平縣報上來的數目不對,再下令各官吏清查就是。為何一定要用學生?”

祝纓道:“他們識字,能寫會算,下頭的官員還罷了,吏員也不是人人都識字能算得清楚賬目的。”

章別駕道:“南方文教確乎差了一點。這也是無法,往年這裏讀書也讀不出什麽名堂來,自然懈怠。虧得有了大人。”

“別駕過譽了,還得是學生用功……”

兩人同時往外看去,只見彭司士急急走來,沖二人一揖:“大人,雕版的師傅找到了!各處會館也幫忙搜尋,找著了兩個師傅,各帶兩個徒弟。”

祝纓道:“是麽?人在哪裏?”

“還在驛館,他們各帶了些家什鋪蓋,都放在那裏了。”

“好!別駕,咱們瞧瞧去?”

章別駕到:“大人一個刺史,何等平易近人。”

祝纓道:“窮,沒辦法。”

兩人一笑,一同去了驛館見雕版的師傅。兩個師傅各帶了自己的一些成品來,一個是刻佛經的吳師傅,附帶雕畫像,菩薩像的頭發絲都雕得柔順絲滑。另一個是刻五經之類書籍的孫師傅,字雕端正,筆劃清晰。無論是大個的原文字,還是小字的注釋都清清楚楚。

他們不但會雕,還會印,當場給祝纓展示了一下如何印刷。兩人都帶了整套的雕、印的工具。

祝纓道:“好!我給你們撥一住處,你們就住在城裏。”她將倆師傅安排在之前唐師傅住的院子裏。

兩個師傅家也不在此處,是因在原籍活計不多才願意出來掙錢的,想的是幹活拿錢走人。

吳師傅拱手問道:“不知大人要小人做幹什麽活計?”

祝纓笑道:“先印一本書,不多,十來篇,再加個序和跋。先幹著。再有別的活計再另算。”

兩個師傅見有活幹,也都放下心來。

次日,祝纓讓彭司士帶他們去看了識字碑,兩個師傅心裏都先有了數。又問字體要求等等,祝纓給他們看了劉松年的原稿。讓彭司士負責兩個師傅的事,此事並不用小吳。

她這裏一天一天的忙,雕版的師傅才到不久,又安排起宿麥收獲以及春耕的事務。因福祿縣的縣令還在路上,不知死活,郭縣令已接了調令高升,莫縣丞到了南平縣裏來做縣令,福祿縣那裏就空出來了。祝纓少不得再多過問一下福祿縣,福祿衙此時上下依舊都是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