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回家(第3/6頁)

“一定一定!只要經我手,必不叫你的案子過夜!”

第二天,祝纓算好了竇朋回家的時間,她取了一份禮物去拜見竇朋。這次拜見本來就是在她的計劃裏,不過因為周娓,她把這計劃提前了幾天。

竇朋在京城還沒有置下府邸,現在是借住在一位同鄉的府邸裏。同鄉的官階不如他高,府邸不算大,位置也不太靠北。竇朋的仆人倒是不少,以他的品級,朝廷還給他配仆人,多是征發服徭役的人充任。差不多品級的官員都有些聽使的人,祝纓其實也有,不過她情況特殊,都不放在家裏用。

到竇府來求見的人還是有一些的,竇朋卻先見了祝纓。

祝纓被引到了竇家的花廳,賓主敘禮坐下,竇朋道:“早就想與子璋好好聊一聊了,卻總不得機會。”

祝纓道:“下官再過幾日就要南下了,特意來拜見您。一則聆聽教訓,二則請示您案子上還有什麽要垂詢的,趁下官還在必定知無不言。”

“我能有什麽可以教你的呢?不過多吃了幾年的鹽,你的本領可比我這老骨頭強多啦,我倒有事要請教你哩。”

“不敢。”

竇朋道:“案子,哼,本也沒什麽!這個蘇匡——”

“本是大理寺的事兒,誰給它宣揚出去,誰就是要鬧事的人。”祝纓毫不猶豫地說。

竇朋點點頭,沒告訴祝纓他要怎麽做。而是說起了女監的事兒,他說:“虧得你想得仔細,否則當年真就難以收場了。”

祝纓道:“下官魯莽。”

“不,想得很好。我看你必還有旁的想法,不妨說出來你我探討探討。”

祝纓道:“整天瞎忙哪裏還有腦子想?不過下官在福祿縣倒是開始使女仵作。”

“哦?”

祝纓道:“找個習點字的女子,驗女屍更方便。穩婆之流未必識字,更不懂如何驗屍,隔行如隔山,描述上難免會有差異。”

竇朋道:“此言有理!”又借著識字的事兒誇祝纓的識字碑,祝纓道:“下官也是沒有別的辦法了,一個連數都不會數的人,叫他挖坑他都數不清挖了幾個,幹什麽能幹得好呢?仵作的事兒幹系生死更是馬虎不得,女仵作要是能推行開來就好了。”

竇朋笑道:“確實!聽你這麽一說,我也想在大理寺裏招一、二女仵作了。唔,倒也可行。你要不介意,你我聯署如何?”

祝纓雙手一攤:“我已開始幹了,只要別追究我就行。我這就要回去種地了,這制度上的事兒,還是大人您來吧。上回女監的事兒,我可磨了不少嘴皮子,我可不想再來一回了。”

竇朋大笑。

兩人聊得還算投機,又說起案子來。竇朋說起他任地方的時候有一個案子,就是因為驗屍的時候沒發現女屍某處傷口所以冤枉了人,嫌犯的母親到他面前喊冤,經他主持重驗才抓到真兇。

祝纓道:“說起這個,倒與當年遲家的一個案子很像。”她順口就把周娓提供的訊息告訴了竇朋。竇朋頗感興趣地問:“還有這回事?怎麽判的?”

祝纓低聲道:“沒判,有所耳聞,案子沒交到大理。不能查明可真是太遺憾了!”

竇朋若有所思,道:“那可真是有趣了。”

祝纓道:“您手上的案子還不夠多?”

竇朋笑笑:“沒事兒,就快結了。”

竇朋又向她問了一些大理寺裏的事,著重問的是:“你接手之前,是個什麽章程?”

祝纓道:“也是按品級。接手之後確實添置了一些,各人也依品級多了些補貼。”

她慢慢地報了一個數,又說還有一些細節也都是要花錢的。平日不顯眼,日積月累也是一筆。比如每天在大理寺吃的飯,再比如日常用的紙筆墨夏天的冰、冬天的炭之類。

竇朋心道:是個幹實事的人。我手下沒有這樣的人,恐怕不如他經營得力,不妨借著蘇匡的事,就說讓蘇匡揮霍了不少公產無法追回,因此減省一些補貼。要罵,就讓他們罵蘇匡去。

他幹刺史的時候還算合格,算了一下,打算將補貼減一減,卡在一個讓人有點難受又不至於鬧起來的程度。這樣一般的人接手也能運轉過來。

兩人聊了好一陣兒,祝纓仍是以宵禁為理由辭出。

…………

至此,祝纓在京城要特別拜訪的人已經都拜訪完了。

她那個推廣種麥的計劃也被批了下來,計劃是張郎中執筆,祝纓最後也得了個署名的機會。先從福祿縣種起,福祿縣花兩到三年試種,效果好了再推廣到南府。這一次批了祝纓兩千石麥種,祝纓當然也得答應冼敬,五年後多交三成的糧。這兩千石的麥子,朝廷就當是免費給祝纓的。

以後各地推廣種植第一批的種子,也是朝廷分發給各地。朝廷計劃著,南方的部分糧種不由朝廷的庫存劃撥,而是由福祿縣這類先種的地方選取,就近運給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