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義子(第2/6頁)

祝纓讓他們坐下,也不先開口,趙灃先拱手道:“大人,小人情願將這孩子送與大人做義子以供驅策。”

趙娘子道:“我嫁過來二十多年了,來回也跑累了。往後您要派他什麽事,就讓他去幹,與山上聯絡也好,又或有別的事也罷。我也都不管了。”

祝纓看了看趙蘇說:“知道朝廷對官員外任的約束麽?”

“上計、佐官、禦史。”

祝纓道:“朝廷制度,為防官員在外任上勾連地方豪強、偏袒訴訟、魚肉百姓、私怨報復,不讓官員回原籍任職,不許在任上與當地結親,不許娶當地人為妻、不許在當地納妾、不許與當地士人結為兒女親家。總之,不許有親。”

認個比較正式的義父子而不是拿來當仆人護衛的那種,跟這個沾邊兒。但是所謂蠻夷之地,有時候為了特殊的需要也會放寬一些限定。朝廷也比較稀罕一些“四夷來朝”、“蠻夷拜服官員”的好事,只要沒有勾結造反的嫌疑就行,普通文官這麽幹還算安全。趙蘇他舅又是正經的洞主,他是兼具雙重身份的,能擦著個邊兒避開“任上沾連”。

祝纓沒有一口回絕也是因為這個,但她又不明說“蠻夷”,而是講:“你的資質以前總沒有入縣學,原因我心知肚明,這不是你的過錯。有人耽誤了你、耽誤了整個地方的百姓,為彌補前人的疏失,我今天就破個例。咱們把話講開,無論日後如何心中也可無愧了。”

算是認了趙蘇。

此事是誰的主張已然不太重要了,雖然祝纓猜是趙蘇的提議,但是他的父母答應了,尤其是趙娘子,這就代表著祝纓能與奇霞族搭上線了。

她到任之後就對治理福祿縣列了一本賬,治理這個地方有幾個難點:

一、語言不通,不是指她不懂本地語言,這個她能學,而是本地百姓的語言與官話不通,這是妨礙朝廷管控的。由此又引出許多問題。大部分人言語不通就學習不好,再每個別的緣由就無法做官,無法做官就參與不進朝廷,對朝廷的感情就淡薄,容易“不服王化”。

二、水土不服,不止是外地人初到本地容易生病,不小心還要病死,就是本地人常住在這裏,也是只對“煙瘴之地”有一定的習慣,並不是完全不受影響了。

三、窮。這個一眼看得見,物產還不怎麽豐富。

四、人口少。名義上是個上縣,實際人口根本沒那麽多。祝纓上來括隱,至今這個窟窿也還沒全部填滿,仍然有一點差額存在,只是不那麽明顯了而已。

五、耕種環境不太友好。草長得比苗瘋,地想好得一代一代用人力堆起來。本地人又少。由於這個原因,它不但窮,還容易餓著人。縣衙再照著原來的數目征稅,逼得人棄耕跑路又或者成為隱戶。這就讓人口更少了。

六、民風。偏僻之地的風氣,多少帶著點兒“首善之地”鄙視的東西。

七、離繁華之地太遠,交通通信不便。

這些又都與所謂“獠人”相關。

想治理好福祿縣,就不能只空口喊著“造福百姓”,等“獠人”看到了自動趕來拜見。還得主動跟一向不被朝廷看得起的“獠人”打交道。整個朝廷與“獠人”打交道的經驗都不太豐富,對“獠人”的了解也很有限。祝纓敢打賭,朝廷甚至不知道“獠人”裏有多少個族,連“奇霞”這個音的意思是“美玉”在福祿縣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呢。

又有很多人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由並不真誠,喜歡使手段。彼此之間的縫隙就越來越深,互相騷擾之下沒個安定的環境,人也就更加不願意往福祿縣來,福祿縣的人口就更樂意往別的地方跑。

祝纓現在雖然打開了局面,但是接下來能做到什麽樣、會不會中途被破壞,得跟這個奇霞族多接觸才能知道。

她還有一個疑問:從她到了福祿縣開始,就沒聽到有報奇霞族,或者說“獠人”跟縣裏有什麽大的沖突的——普通打架鬥毆、零星拐賣的事兒不算。

就這麽太平?不能夠啊!前前前前那個知府,可是燒死人家好些頭領,現在這洞主說不定就是因為親爹被燒死才能上位的呢!那能忍了?再有,福祿縣的守軍呢?

為了三十頭牛、三十匹馬,洞主下來跟她立誓?

立誓的時候還有刺客突襲。

奇霞族,或者說整個“獠人”的群體裏一定有變故,只是因為山路閉塞、語言不通,才沒有為山下的人所知。

祝纓決定插手這件事。幹好了就是她的功勞,她願意撈這份功。

……——

趙家一家三口得到她允諾,也都高興了起來。

趙灃笑逐顏開:“在下這就去準備明天的喜宴!”

趙娘子能答應,也是因為對祝纓有了改觀,她說:“你們不是喜歡查個好日子的嗎?先找個日子,再好好準備準備。”她是不太在乎讓佃戶再多累一累過來莊園裏當差準備個盛大一點的儀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