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七章:老謀深算陳工部(第2/3頁)

而待得舒良聽清楚這句話之後,神色頓時一震,但是很快,他就拱手道。

“皇爺放心,奴婢一定將此事辦好。”

……

數日之後,便是廷推的日子,本來按照慣例,廷推皇帝是不參加的,但是,自從朱祁鈺登基之後,基本上每次廷推,他都不會缺席,這也導致了,廷推在群臣心中的分量愈發的重了些。

武英殿中,一眾大臣按照職位依次而立,吏部尚書王文依次介紹著這次廷推的候選人履歷。

這份名單,朱祁鈺提前看過,但是此刻再細細聽來,心中卻又冒出了許多新的想法。

按照往常的慣例,吏部一共提名了十七個人選,其中,有七個是地方布政使,五個是都察院的僉都禦史,包括張睿在內,這些僉都禦史有兩個身上有巡撫的差遣。

至於,剩下的五個都是京官,其中一個是鴻臚寺少卿,一個是太仆寺少卿,讓朱祁鈺有些意外,分別是禮部侍郎王一寧,刑部侍郎周瑄,戶部侍郎孟鑒。

要知道,這次廷推,只是推選吏部侍郎而已,又不是推選吏部尚書,雖然說,吏部在六部當中權力最重,但是,畢竟六部之間是平級,而且各有執掌,而已經到了六部侍郎級別的人物,他們的目標應該是入閣,或者積累足夠的人望和資歷後,直接進位尚書。

像是現在這樣,幾個侍郎爭搶一個吏部侍郎的場面,卻是並不多見,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三個人一摻和,那廷推還有什麽意義呢?

要知道,這三個人都是各部的老牌侍郎了,至少在任上待了有好幾年了,不論是資歷,人脈,還是能力上,這三個人都甩其他的候選人一大截,當然,也包括張睿。

別的不說,單說禮部的王一寧,這位可次次都是閣臣的熱門人選,從如今的首輔張敏當初入閣的時候,他就已經在備選名單中了,而且,還不僅僅是備選名單,他甚至在廷推結束後呈送禦前的名單當中,只可惜,最後,因為種種緣故,王一寧最終沒能順利入閣。

再往後,每回這位王侍郎都差一口氣,最後莫名其妙的,就在禮部侍郎的位置上待了這麽多年。

這回推選吏部侍郎,他要麽就直接不參與,可如果參與了,卻不能成功,那麽,就連朱祁鈺這個皇帝,都要覺得不好意思了。

換而言之,王一寧出現在了候選名單當中,那麽至少有一個名額,就已經被鎖定了。

論資歷,人脈,能力,人望,他都不可能輸給名單中的其他人,而一旦進入到最終的名單,那麽,哪怕是看在王一寧這麽多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份上,朱祁鈺也不可能駁這個面子。

但是,這中間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王一寧嚴格意義上來說,也屬於清流一脈。

而且,他的資格非常老,永樂十六年的進士,只比陳循晚了四年,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都屬於同一輩人。

只不過,相比於陳循,王一寧的運氣不怎麽樣,剛剛考中授官,還沒來得及上任,就遇到了父喪,需要丁憂守制,期滿之後,短暫的在吏部待了一小段時間,就到了翰林院,隨後過了沒多久,又遇到母喪,再次丁憂之後,回來才到了禮部。

從整個升遷的過程來看,王一寧的經歷不可謂不坎坷,但是,與此同時,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入仕的時間雖然久,但卻算是純純的清流詞臣,基本沒有任何的地方經歷,也就是調到禮部之後,才沾手了一些具體的事務,相對而言,他也就沒有陳循,高谷這樣的機變,有些過分拘泥古板,這也是他這麽多年,一直難以升遷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王一寧雖然和陳循,高谷是同一輩的清流,且同樣算是身居高位,但是,他卻並沒有其他兩人的影響力和人脈。

至於原因,一是因為他兩次丁憂,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並沒有在翰林院待得太久,二是因為,他在第二次母喪服闋之前,剛剛被朝廷任命為會試的同考官。

要知道,這個差事對於清流來說,絕對是意義非凡的,有了這一層身份,那麽這一屆的舉子,便都算是他的門生,其好處可想而知。

然而,就是這麽倒黴催的,任命剛剛下達,王一寧就遇上了母喪,所以這個差事,自然也就換了人,錯失了這個機會,也徹底讓他失去了和陳循,高谷並肩的機會。

所幸的是,王一寧本人也並不執念於此,甚至於,他雖然身在官場,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還保留著讀書人的清高自傲,並不喜歡官場的那些交際,所以和他交情頗佳的,朝堂上也不過就幾個人而已。

而恰恰是這幾個人當中,便有高谷!

所以結果自然是顯而易見的,這位高大人得罪了王文,王一寧雖然不至於受牽連,但是,朝中也更沒有多少人敢親近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