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聽朕給你上價值(第2/3頁)

“東南一帶,沿海而居,其地貧瘠,可以耕種的土地甚少,百姓往往以捕魚為生,朝廷嚴令,片板不得下海,百姓最多只能在臨近海域,乘小船捕魚,如此可以勉強維持生計,可若遇海難或其他天災,則一家生計無著,只得落草為寇,逃稅抗捐,由此形成了剽悍民風。”

“除此之外,海上貿易雖然朝廷嚴令不許,可臨海之地,若不依靠商業,想要富庶起來,實在困難,因此,哪怕禁令再嚴,也始終有鋌而走險之輩。”

“這些牽涉倭寇,甚至是假冒倭寇之人,有逐利者,也有被迫者,究其根由,還是在於地方太過貧瘠所致,若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則倭寇勢必會剿而復有,令朝廷疲於奔命!”

這番話說完,於謙也陷入了沉思當中。

應該說,天子所言的道理,並不難懂,但是,很多時候,越是簡單的道理,卻越容易將人困住。

事實上,就連朱祁鈺自己,也是兩輩子的眼界加起來,才搞明白了這裏頭的關系。

至少,前世的時候,隆慶開關之前,這個簡單的道理,大明的君臣就想了兩百年也沒想明白。

片刻之後,於謙緩緩開口,道。

“陛下聖明,確實如此,清剿這一批宗族容易,但是,想要根除倭患,卻並非是用兵就夠的,所以,陛下是覺得,倭患的根源,在於海禁?”

到了此時,於謙也開始逐漸傾向於認同朱祁鈺的觀點,當然,也不是全盤認同。

稍一沉吟,於謙還是忍不住道。

“不過,雖是如此,可海禁政策,也並非是有害無利,一則,即便是朝廷放開海禁,倭寇也未必就真能消失,二則,商人重利,沿海一代又民風剽悍,元末亂局之時,多路反元的首領,便是自沿海一代而起,如若放開海禁,勢必要增設重兵駐守,如此一來,朝廷靡耗亦重,還請陛下三思。”

這番話說完,朱祁鈺也嘆了口氣。

的確,海禁政策,固然有弊端,但是,之所以能夠實行那麽久,也自然有其益處。

說白了,它是成本最小的,穩固沿海統治的辦法。

沿海地區貧瘠,又有倭寇作亂,在此基礎之上,朝廷禁止海貿,看似是為了抵抗倭寇,實質上還是為了保證對沿海的控制。

就像於謙說的一樣,貧瘠代表著他們無法作亂,即便是衣食無著,落草為寇,甚至是扮成倭寇,最嚴重的後果,也就是劫掠沿海的百姓而已。

但是,若想要組織起大規模的軍隊,是不可能的,地方上的貧瘠,注定了即便是有對抗朝廷的事情發生,沒有足夠的後勤產出,也難以給朝廷造成太大的麻煩。

相反的,開放了海禁,固然會有種種的好處,最顯而易見的,自然是倭寇的數量會大大減少。

可是,這麽做也同樣有很大的風險,那就是,地方有了足夠的實力,再加上民風剽悍,萬一有個意外,便會出現造反之事。

如果要維持穩定,朝廷需要加派更多的兵力駐守,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亂局。

所以,如果單純從一個統治者的立場來看的話,海禁政策,未必就真的是錯的,可是……

“先生所言,朕能明白,可這沿海一代的百姓,也是朝廷的臣民……”

眉頭擰起,朱祁鈺的口氣變得有些復雜。

“他們的命,也是命啊!”

這一句話,聲音不大,但是,落在於謙的耳中,卻無疑是振聾發聵。

然而,朱祁鈺的話卻未停,繼續道。

“朕若是不知道倭患的根由和海禁的利弊,也便罷了,可如今,朕既已明白,如何能夠坐視不理?”

“這些百姓,一輩子勤勤懇懇,勞心勞力,可是,就因為他們生在沿海,便注定活命都成難事,若是天命如此也便罷了,他們的境遇,卻是朝廷一手促成,這讓朕如何能夠心安呢?”

“唐太宗有言,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朕既為萬民之主,天下之君,理當代天安撫生民,若朕明知海禁之舉不利於民,卻仍舊要做,便是無德無行!”

“為君者,若無德行,江山社稷,終有一日會被覆滅,所以,不論是為國,還是為民,朕都要讓此政,在朕的手中結束!”

這番話說完,於謙的神色也有些復雜。

片刻之後,他長長的吐了一口氣,站起身來,躬身叩拜,正色開口,道。

“陛下心懷萬民,實乃社稷之福,天下之幸也!”

“臣……願為陛下效死!”

說罷,他鄭重的叩首於地,話音擲地有聲。

殿中沉默了片刻,朱祁鈺似乎是想起了什麽,眼中閃過一絲意味難明之色,不過,很快便消失不見,隨後,他臉上浮起笑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