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章:局勢調轉(第2/3頁)

但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聽了朱鑒的這番話,一旁基本很少在朝堂上說話的靖安伯範廣卻道。

“陛下,臣以為還是不可放松警惕,楊同知初到宣府,雖首戰告捷,可虜賊狡詐,易有反復,本無有十成把握之事,金尚書奏疏所言,也並非立下軍令狀,而是竭力一試,是否能讓兩部退兵,還是要看兩部到底是何想法。”

“以臣拙見,這兩部此次陳兵宣府城外,故弄玄虛良久,所為者,恐怕便是呈遞到陛下手中的這封信。”

嚴格意義上來說,範廣算是一個標準的武將,他和早年受封,在京中浸淫多年的老牌勛貴世家不同,範廣有半輩子,都在戰場上度過,對於他來說,戰場沖殺,要比朝堂之事擅長的多。

所以一直以來,範廣在朝堂上都十分低調,哪怕他受到天子的倚重,提督京營,又在任禮死後,接掌中軍都督府,堪稱武臣當中如今權勢最重之人,但是,他依然在朝中的存在感不強。

朝堂上的諸多政事,哪怕是涉及到軍務的,他也鮮少發表自己的看法,因此,他突然開口,倒是讓眾人有些意外。

不過,轉念一想,他們也就明白過來了。

現如今,天子最重用的武臣,除了範廣,就是昌平侯楊洪了,剛剛朱鑒的話看似沒什麽問題,但是,卻給楊傑挖了個坑。

要知道,金濂的奏疏當中,對楊傑所說的話並無一字刪改,楊傑原話是,爭取三日之內,令城外大軍退兵。

可是,到了朱鑒的嘴裏,就變成了主動請纓,要在三日之內讓兩部大軍撤退。

這說法一變,性質就有些不一樣了。

如果說,楊傑成功了,那麽自然是一切都好,但是,如果他失了手,沒有成功勸退兩部大軍,那麽,這小小的說法上的轉變,便容易讓楊傑的印象分大打折扣。

草原上發生的諸多變故,雖然時至今日,朝廷都並不承認,是楊傑在背後鼓動,但是,流言早就已經傳開了。

朝中上下,對於楊傑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有些人覺得楊傑年紀輕輕,有如此膽略,前途無量。

但是,也有人覺得,楊傑行事魯莽,不夠穩重,他在草原上鬧得倒是痛快,可是惹出的禍端,還是要朝廷來給他收拾手尾。

此次他能夠安然無恙歸來,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可不能保證次次都是如此。

倘若楊傑真的死在了草原,對於朝廷來說,也是一個麻煩事。

現如今,楊傑又被派去協助談判,在場的這些大臣們,個個都是心思機敏之輩。

雖然只是從奏疏上看,並未親臨現場,但是,也足以讓他們推斷出,楊傑這一系列的行為,其實隱隱在和金濂爭奪談判的主導權。

金濂當然也看出了這一點,只不過,因為楊傑辦事確實得力,所以,他最後做出了讓步,願意暫時放權給楊傑,但是,如實稟報上來,卻是難免的。

事實上,這也是剛剛許多大臣,聽出了朱鑒話中挖的坑,但是,卻並沒有任何表示的原因所在。

這個年輕人,確實有些過分張揚了!

範廣或許並不擅長朝局鬥爭,但是,作為武將,他自然知曉軍令狀這回事,楊洪如今不在京中,所以,他自然要站出來,將此事說清楚。

當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波折,在場的大臣雖然有些意外,但是,也並沒有太多在意,很快就將精力放在了正事上。

因為這個時候,天子也開口問道。

“範卿此言何意?”

這話顯然是在問關於這封信的事,範廣沉吟片刻,便拱手答道。

“陛下明鑒,此番韃靼內亂,先有阿噶多爾濟當中襲殺脫脫不花,未成後,脫脫不花逃亡郭爾羅斯部,被沙不丹所殺。”

“隨後,喀喇沁部和翁裏郭特部,打著為脫脫不花報仇的旗號,襲殺阿噶多爾濟,名為護主,實則是為把持汗庭,扶植新的傀儡,因為此事,兩部也隱隱敵對。”

“正因於此,韃靼內部情況變得錯綜復雜,察哈爾部歸阿噶多爾濟管轄,因其叛主行為,受諸多部落敵視,尤其以阿速部為甚,幾乎成為死敵。”

“鄂爾多斯部想要維持平衡,同喀喇沁部和翁裏郭特部皆親善,想要漁翁得利,科爾沁部受郭爾羅斯部牽連,立場尷尬。”

“各部之間幾乎都在相互敵對,戰事一觸即發,雖然不知為何,最後各自克制,但是,就實際狀況而言,想要解決如今各部之間的復雜關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

“選出一個讓所有人都信服的大汗!”

朱祁鈺臉色沉靜,輕輕接口道。

越是在亂局當中,秩序就越重要,以如今韃靼的亂局,想要脫穎而出,就需要盡量爭取更多的力量,以此來擊潰反對者。